第768章 任重道遠(第2/2頁)

因為我們都達到了‘讓一家公司、一個產業園區,本身就成為讓全球遊客仰慕的精神圖騰’。就像去華爾街的人,他們其實想看什麽景物麽?什麽景物都不想看,他們只是想看到對錢的想象的具象化,一種ethos,一種氛圍,一種自己腦補出來的空氣中舊錢的氣味,一種崇拜。

真要論景色的話……呵呵,遜爆了。我身邊有不少沒見過世面的小朋友,第一次去曼哈頓的時候,站在華爾街百老匯路口,然後看著路牌目瞪口呆:什麽?這不就是‘墻街寬路’麽?什麽華爾街,什麽百老匯。但就是這麽沒有景色,名字土鱉的地方,能吸引外國人來,吸引外國人主動音譯美化,這就是文化優越感帶來的軟實力!我,也要構建中國人的文化優越感!”

(注:Wall Street,墻街,Broad Way,寬路)

劉琳琳奮筆疾書,全部記了下來。

“從這個產業趨勢,我們可以引申出一個新的問題:什麽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優越感?或者說,要建設好一個國家的文化優越感,應該做點什麽?”顧驁指點著江山,說著說著就想到了一個新問題,下意識停頓了一下。

“是啊,應該做點什麽呢?”女記者也非常發自內心地追問。

如果是一本刷政績的官本位文,遇到這種課題,多半都會寫文體不分家啦,要麽搞點電影、文學作品拿拿國際大獎,提升民族自信心;或者贊助點體育項目多拿些金牌啦,如果主角有商業利益的話再利用穿越者優勢簽些還沒火的體育明星代言代言。

更常見的是買點足球隊、搞個俱樂部,雜七雜八湊獎……

但在顧驁這個真·穿越者看來,那些貨色,只能說其中一部分,是敲門磚,墊腳石,但好歹還有敲門墊腳的價值;而另一部分,就完全是刷數據了。

顧驁捋順了這個思路後,繼續擲地有聲的說:“一個國家和民族真正的文化優越感,最直觀的體現,就是這個國家的國民到了外國之後,買到本國生產的東西,不會以這是國產的為恥。”

也許,距離真的會產生美。

任何國家的有錢人,都需要依靠稀缺來證明自己比身邊的人牛逼。所以距離近、容易得到的本國國產貨,確實更難拿來裝逼。

但這種對稀缺的需求,顯然跟後世中國人對國貨裝逼性價值的鄙夷,不完全是一回事。

至少法國人不會因為在外國買到香奈兒愛馬仕為恥,意大利人也不會為在外國買到普拉達古馳阿瑪尼為恥,美國人也不會為在外國買到蘋果手機為恥。

這一點,後世哪怕到了2010年代,中國已經強大了很多倍時,依然因為本國人口眾多、發展不均、新中產急於證明自己跟原先的同類不一樣……種種復雜原因,而無法雄起。

所以,絕大多數中國人腦子裏,壓根就沒有這個概念,也就徹底免疫屏蔽不去想了。

至於80年代末的國人,腦子裏就更沒有這根弦了。

因此,當每天數百上千人、每月數萬人的日本遊客團來到錢塘、來到本地新華分社采訪記者的鎂光燈下時。

當他們表現出一種“天鯤這個品牌的遊戲和文化產品,是有限量收藏價值的,其屬性是有見證歷史意義的,因為這些品類都是顧驁,是天鯤為人類首創出來的,所以我們寧可買Made in China來紀念,也不要買Made in Japan。不是日貨質量不行,只是缺乏歷史意義”的態度時。

新聞社的記者們才會如此集體懵逼。

顧驁僅僅兩句話,就讓人陷入了深思。

幸好,顧驁最後擲地有聲的總結,很快又把記者拉了回來:“文化優越感,就是用在‘哪怕你的質量沒優勢,別人還是願意買你’的附加值上的。

相比之下,科技優越感倒是更加明碼標價、童叟無欺一點。科技沒什麽溢價,你牛逼就是牛逼,不牛逼就是不牛逼。你科技超上去了,用戶馬上改弦更張用你家的更先進的東西;你哪天不先進了,人家馬上就拋棄你。

要是哪天你不牛逼了,別人依然買你,那就不叫科技優越感了,那就是文化優越感。就像你買德國貨,只是因為德國貨質量好。你買法國貨,是因為哪怕法國貨質量不好你還自願犯踐挨這一刀宰,奢侈品越容易壞你越覺得它有底蘊。

文化優越感就是一種你不牛逼了但別人看在你曾經牛逼、你創造了歷史,所以繼續跟著慣性多信任你一程的無形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