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我重重地來了(第2/2頁)

曾老板聽了這個數字,頓時有些悚然動容了。

如今香江的媒體競爭很激烈,要做到百萬人口傳達,起碼得在《明報》、《東方日報》等幾大報紙,或者邵氏的無線電視台上都包廣告。花費至少二三十萬。

折算下來,100萬港幣廣告費,在香江也就只能讓三百萬人口看到你的品牌。

而大陸那邊,居然能讓1億人有效看到?

好像很劃算的樣子……

不過作為大企業家,曾老板還是比較謹慎的:“賬不能這麽算,香江人普遍有錢,消費潛力比大陸高得多。我們這兒300萬人看到廣告,能促成的最終銷售額,可能並不比內地1億人看到低呢。”

顧驁智珠在握地笑道:“曾先生,這麽說就沒意思了。香江人有錢不假,但這裏的品牌競爭可激烈,還有你對手的廣告來沖淡你的傳播效果呢。

大陸雖然現在沒錢,可你想想,看得起電影的前1億國民,肯定是相對比較有閑錢、也相對在乎時尚/面子的那1億人。你可是精確占領了一個民族的高端審美心智。

再說內地發展這麽快,做生意要看長遠,即使是5年後,這些人有錢後、大批量開始買金利來、或者至少在社會上產生一種氛圍,覺得穿金利來是有面子的,為你的實際消費者提供尊重,那也很不錯了——你難道不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一塊新興市場麽?”

曾老板陷入了短暫的沉思,最後不得不承認顧驁說得有道理:

“顧少真是青年才俊,從來沒看到過大陸的人有這麽好的談判技巧,你將來必成大事。”

一旁作為中間人陪同的林國棟笑道:“曾老板可別小看了,顧少可是大陸外交學院的頭號資優生,將來說不定是外交部的得力幹將呢,人家跟外國總統都談笑風生過了。”

“原來如此!那真是失敬失敬。”曾老板點點頭。

在如此安寧祥和的氛圍中,顧驁拿下了兩家香江服飾品牌、一家鐘表品牌、還有一個玩具商的貼片意向。

他原先跟徐淩談好的,就是每個電影片頭貼不超過5分鐘的廣告、然後把版權白送給滬江譯制片廠,兼顧觀影體驗和版權回本。

當然,除了兩家服裝大牌之外,鐘表、玩具商肯出的價錢也少,顧驁只能縮短他們的貼片時間。

最後還剩一家暫時找不到,顧驁也不急了,覺得不如回國後找家本土的廠子,搞個“千金市骨”的炒作,“啟發”一下國內的野心商家跟風來買。

反正賺了4筆港幣了,再搭點兒人民幣也沒什麽,確保外匯資金鏈不斷就夠了。

……

從香江回到錢塘後,顧驁馬不停蹄地召見了兩撥人馬。

首先是姐姐顧敏。

顧驁在京城讀的是外交學院,這注定了他不太能遇到理工科方面的人才。

他既然準備在錢塘或者滬江辦個廠子、或者至少是先以外商身份向國企電子廠下訂單,那麽必然要在本地找些心腹技術人員。

蕭穗就讀的復旦,工科也不是很強,相對偏文。所以顧驁就想到在姐姐的浙大解決了。

“姐,你們數學系有沒有學匯編語言比較強的同學?我高價找。另外,還需要一個機電系或者電子系,會電路板繪圖的,最好還兼懂一些工業設計/機械制圖。”

77級高考的時候,國內可是沒有“計算機系”的,因為計算機太稀缺了,也就清華北大有一兩套小型機,而浙大連一套都買不起。

不過,這個時代的人,在刻苦方面絕對是夠狠的。浙大數學系的學生,都是要紙上談兵學匯編語言的,只不過沒上機機會。

顧敏對於弟弟的要求,向來是想盡辦法滿足的,她甚至都不問弟弟具體想幹什麽。

因為同學們家裏都沒電話,本市也不好拍電報,她就蹬著自行車,按照自己認識的本市同學地址,一個個挨家挨戶找。

也幸虧浙大就是本地學校,所以本市同學比較多。騎了一整天自行車、拜訪了二十幾個同學後,總算把顧驁要的人手弄到了。

“會匯編語言的‘高手’,和機電系的同學,都給你找到了。工業設計我不熟,你另想辦法吧。”顧敏如是匯報,然後給顧驁介紹了一下:“這個是我們系的楊自豪,應用數學的,懂匯編語言。那位魯運達同學是機電系的,懂電路板設計,而且家裏長輩也搞這個,有基礎。都是跟我一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