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澗水悠悠流年長(第2/5頁)

楊偉,名至實歸地成了大家眼裏的場長,或者年紀大點的,還是親切地叫鐵蛋。

七嬸,名至實歸地當了事務長。做飯的鍋,更大了!七嬸,更胖了。

七叔,把舜王村的家搬到這裏來了,當了一輩子村長,現在當副場長兼會計了,小日子過得更滋潤了。

場區建成的時候,楊偉想了良久,在場區的白墻上,自己刷下了八個大字:自給自足、自立自強!

八個直徑一米多的字看上去頗為雄壯,楊偉完成這項工作時候看得是籌躇滿志,不過,在看的那一刻,他莫名其妙地想起了,曾經經常耳熟成詳的八個大字:坦白從寬、抗拒從嚴!

這是一個新的牧場,是一個新的家,也許,更是一個新的楊偉!

從北京來的陸文青,辦完了相關的手續,楊偉連著到雲城請了四次,才把陸文青從雲城請到了楊家灣園區,成了營區裏唯一的高學歷人才,被楊偉唆導著開始給一幫子大老粗上課,學國際貿易出身的陸文青,不得不從頭開始學習,看得第一本書就是《如何發展農村庭院式經濟》。不過,這並不影響陸文青用淺顯的語言給大家講解,後來楊偉才知道,陸文青是陜西人,要說起來離沁山也不遠,而且,這是一位從小縣城出來的姑娘,不像個城裏人,一身嬌慣的那些個毛病!

楊偉,請牧場請了個老師,捎帶著也給自己請了個老師!

生活開始越來越穩定了,讓人覺得有點不解的是,楊偉從建場後開始,在場區實行軍事化管理,要求第一期五十名在編人員每天出操、定時上工、吃飯大灶、統一學習,對衛生、個人內務、言行舉止進行了嚴格的規定,特別禁止打架、賭博、開小差、酗酒、偷拿牧場財產的一些極端惡劣行為。這個混混出身的場長,恐怕對這些事的危害比誰都知道的更清楚,比誰也有過更深刻的教訓,要根絕這些,對部隊生活無比熟悉的楊偉也許只會按照這樣的方式來管理自己的團隊。

經驗是財富、教訓同樣是財富。這次,他是要自己對自己的生活做主了!

五十名來自舜王村、老楊家灣和河灣鄉的都是當地的青年農民,都是從修路開始就已經加入到這個團隊的人,一年的共同生活早對彼此之間和這個帶頭人已經是熟悉不已,而且佩服不已,盡管牧場最後給大家定下了每月五百塊錢工資不高,但吃穿用住都是統一分配,在這個有錢沒地兒花的地方還真能都攢下來,和以前一年攢不下一分錢的生活相比,和離鄉背井的打工生活相比,這裏已經是不啻於天堂了,慢慢地,和新兵入伍一般,都開始漸漸融入到這個新的團隊裏了。

家便是場、場便是家,除了在編人員,陸續有來牧場落戶的原楊家灣和舜王村村民,每戶都得到了五千塊的安家費,這筆錢,足夠在窮鄉僻壤裏修一座單門獨戶的小院,而這裏豐富的地、草、水源,正是鄉下人的最愛,陸陸續續遷到這裏的住戶到年底已經達到了40多戶,楊小孬一家全來了。住戶區是單另劃出的一片,與場區相隔不過500米,一場一區,相映成趣,甚至於有的在編場工直接就是落戶的農民,對這樣的生活有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晚上在床上出操、早上在場上出操、上下午在地裏出操……一天從早操到晚。

不過,不管是那操,個個的幹勁卻是十足!

……

場區在建的時候,在谷鄉長的幄旋下,鄰近四個鄉的農技指導人員進駐的楊家灣牧場,幫著牧場在四周的坡地上套種花生,花生一種就是近一千畝,這些貧脊的坡地,正適合種這些對土地質量要求不高的經濟作物……這些農技人員進牧場指導了一個月,有兩個人幹脆留了下來,在這裏建了一個百頭豬場,在建豬場的時候,下層直接修成了沼氣池、上層是溫室和豬場,這種建法可以充分地利用光線資源,而且有效地把汙水和排泄物轉化成熱能……溫室養豬,最快三個月就能出欄,事實上,在牧場,豐富的牧草養豬還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三個月後,牧場人就吃到了自己喂養的豬……過年的時候,第一批喂養的豬就銷到了沁山和雲城。

一部分年紀較大的落戶村民也有事幹了:喂豬!

青貯著羊群吃不完的牧草現在有地兒處理了:喂豬!

楊偉,很快樂,是那種英雄有了用武之地的快樂,是那種價值得到大家認可時候的快樂。

多少有點文化的楊小孬和黑蛋倆娃,專心致志地學起了養魚,二十多畝的水庫水面成了他們的工作場所,在縣農技人員的幫助下,這裏建起了全縣第一個紅鱒魚養殖基地,紅鱒魚以肉質細嫩和刺少、易成活出名,但對溫度和水質的要求高,這種魚市價賣到三十多塊錢一斤。項目到縣裏已經由來已久,但一直沒有合適的地方和投資,現在,終於在楊家灣牧場生根落戶了。四個月後,紅鱒魚已然上了雲城人的餐桌,這種魚的產量不大但銷量大,直到兩年後還是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