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5/11頁)

中秋的晚飯吃得毫無味覺,平常的談笑自如也忽然沒了蹤影。一邊是朱主任夫婦熱情的聲音,一邊是朱潔高傲、清冷的表情,馮開嶺如同遭遇了兩股強大敵人的夾擊,完全亂了方寸,失去了招架與防守之力。不過,事後的情況證明,那個晚飯的作用和效果非常之大。原來,朱主任從馮開嶺的文章開始,漸漸喜歡上了他的才能,又通過幾個月頻繁的接觸,逐步喜歡上了他這個人,自然就想起家裏那個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的寶貝女兒,心想女兒要是能和這樣優秀的青年結成秦晉之好,那可真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啊!回家後便把想法和夫人說了。朱夫人在家裏是決策性人物,本意是希望女兒找個城裏門當戶對的人家,免得像自己這樣,找個農村出身、家境貧窮的丈夫,一輩子跟著受窮受苦。可是,經不住朱主任老是在家裏鼓吹,又經常把馮開嶺的作品帶回來給她欣賞,朱夫人也就勉強同意先見一面再說,於是約定中秋節讓小夥子順便來吃個便飯,成或不成彼此都不尷尬。哪裏知道,一頓飯吃下來,朱夫人立即就喜歡上了馮開嶺,因為在整個吃飯交流的過程中,這個有些靦腆的小夥子,言行舉止非常大方得體,說話也很誠實,一點不回避和掩飾自己的農村出身和貧寒家境,甚至說起小時候過中秋節,父母把整塊月餅讓給子女,自己只舍得撿食掉落的屑兒,馮開嶺竟然哽咽住了。

自從那次中秋節晚宴之後,馮開嶺就成了朱家的常客,頻繁給他打電話的,不再是朱主任,而是朱夫人。到了朱家,馮開嶺也很勤快,拖地、洗碗、抹桌子、搬煤氣罐之類的力氣活基本全包,一有空就陪準嶽母聊天,有時還陪她上街買買東西。不消一個月,朱夫人就向女兒下達最高指示:這個女婿找定了,同意不同意都是他。

朱潔在看到馮開嶺的第一眼,確實沒有把他當回事,只當是敲錯了門的陌生客,或者是眾多專程來給朱主任送禮的普通通訊員。吃飯的時候,看著父母和他聊得非常投機、熱絡,媽媽又時不時向自己投來有些曖昧的目光,朱潔才開始感覺有點不對勁兒。再用眼睛余光認真打量對方,發覺這個陽城師專的老師身高、長相大體也還說得過去,一口普通話聽著也順耳,就是眉眼、骨子裏總有股說不出來的鄉土氣,一眼就能看出來自某個偏僻鄉村的普通農家。而當時的朱潔,也剛剛中專畢業不久,正在省屬重點學校的陽城中學做會計,年齡比馮開嶺小三歲。

剛開始,朱潔死命不肯和馮開嶺談,主要理由是土氣,帶不出去,再說如果像爸爸那樣,家裏總有一幫七大姑八大姨的上門,怎麽受得了!可是,朱主任夫婦卻不依。關於土氣帶不出去的問題,主要由朱主任出面化解,老人家親自幫馮開嶺把所有作品全部剪貼成冊,攤放在女兒面前一一點評給她聽,那些文章如何精彩耐讀。“這樣有才氣的人未來前途肯定不可限量,現在的土氣以後會隨著地位變化而徹底改變,到那時帶不出去的恐怕不是對方,而是你自己嘍。”對鄉下七大姑八大姨的擔憂,則由朱夫人親自出馬。她收起以前抱怨丈夫的那些陳詞,反過來勸說女兒:“鄉下人怎麽啦,鄉下人純樸善良,你有什麽大事小情,他們保準第一個上門幫忙,你偶爾下趟鄉,他們像接財神一樣熱情迎著你,哪像周圍這些勢利的城裏人呢?”——真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架不住父母如此輪番攻擊,更主要的是,朱潔畢竟也是個中專生,又在陽中那樣的重點學校工作,自然對馮開嶺的那些文章並不真的熟視無睹、無動於衷,她也從中看出對方是個愛讀書、勤思考、有學問、有志向的人。於是,慢慢同意和馮開嶺接觸。男女戀愛之事,最難便是開頭,一旦起了頭,後邊就是男人們的天下了,徹底由不得女孩兒了。何況,馮開嶺可不是一個等閑之輩,憑他過人的心計,拿下美人指日可待。

如今,每每看著女婿步步高升如此長進,朱主任就要在女兒面前居功:“你看看,要不是老爸我報紙上慧眼識英雄,你能有今天的好日子?”朱夫人也不甘示弱:“都是我一錘定音嘛!”

11

楊副秘書長前腳離開陽城,馮開嶺和黃一平馬上就著手研究文章方面的事情。

大凡懂些寫作之道的人都清楚,文章之首要,在於主題與立意。

“這篇文章不同於以往的那些東西。發表出來是一回事,主要是要有影響,收到奇效,而其中最關鍵之處是要引起省委龔書記的注意。這種注意,又不是一般的注意,而必須是高度關注。”馮開嶺進一步為文章的立意奠定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