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別無選擇(第2/11頁)

金華這才說:“媽,我……我聽著呢,你講!”

劉意如想了想說:“趕快采取補救措施,一、想法再向高長河匯報一次,就說你調查後,發現情況相當嚴重,把真實情況源源本本都告訴高長河,一點都不能隱瞞,得了血癌的二十多人要報出完整的名單。二、按田立業的意見立即查封大明公司,要比田立業更果斷,措施更得力!”

金華連連道:“好,好,媽,明天我……我就辦這些事!”

放下電話,劉意如不由替女兒捏了把汗,這可不是件小事,搞得不好是要出大亂子的!這個高長河真是不如姜超林,姜超林決不會這麽糊塗,決不會在這種涉及二十多條人命的大事情上上女兒的當!姜超林的眼睛可是亮得很,腿可是勤快得很,只要知道這種事,就會一追到底,甚至可能馬上親自去烈山,而高長河居然還表揚女兒處理得妥當!……

正心煩意亂時,鏡湖代市長胡早秋帶著新華社記者李馨香進來了。

劉意如忙抹去臉上的陰雲,微笑著迎了上去:“李記者,歡迎,歡迎……”一九九八年七月一日十九時三十分平陽小紅樓

“……這裏的空氣彌漫著百年歷史的氣息。是我們平陽百年的歷史,也可以說是中國百年歷史的一個縮影。馨香同志,你看,這是一八九六年這座小紅樓落成時的照片。從這張照片的背景看,那時的平陽荒涼得很哪。可是,平陽作為中國東部地區的大城市,就是從那時起步的。帝國主義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門戶,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一個災難的世紀,同時也在中國沿海地區催生了一批新興城市,比如上海、香港,我們平陽。

“看看,這幅照片的情景就不同了嘛。這是一九一○年的平陽,小紅樓已經融在這些西方建築特色顯著的建築群裏,不那麽起眼了。從一八九六年到一九一○年是十五年,這十五年是平陽建城的初始階段,是一個動態階段。因為史料較貧乏,當時的情況不太清楚,但在我的想象中,肯定處處都在大興土木。後來,就是一段凝固時期了,直到三十年代,日本人入侵平陽,才又開始了城市東擴。

“馨香同志,你把這兩張照片對照看看,對,就是這兩張,小紅樓當時是日本人的特務機關部。看出了什麽沒有?小紅樓已經不是市中心了,東擴以後的市中心移到了現在的民主路。民主路可不民主呀,是日本人用坦克推出來的。鬼子不和你講什麽拆遷政策,趕你走你就得走,不走他的坦克就上來了。所以,我們有些同志就產生了錯誤的認識,說是搞城市建設有時就得搞點法西斯作風。聲明一下,馨香同志,這話我是不贊成的。”

“城市的東擴,是平陽的第二個動態階段。第三個動態階段就是這二十年了。這二十年不得了啊,平陽城擴大了五倍,長高了七倍,這座三層小紅樓在那些現代化的摩天大樓面前,連孫子都算不上了。歷史是這樣無情,也是這樣多情。無情時,給你來個幾十年凝固,多情時讓你日新月異,一天等於許多年……”

高長河指著樓下門廳裏新掛出的一幅幅照片,向李馨香介紹著小紅樓的歷史。

李馨香認真聽著,看著,一時間幾乎忘了到這裏來的目的。

高長河顯然很得意:“這些照片是我來了以後,讓招待所的同志掛出來的。自己沒事時看看,也讓到這裏找我匯報工作的同志都看看。作為一個城市管理者,不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的歷史是不行的。你們外地客人看看也好嘛,領略一下這地方的歷史風景,對平陽也就多了點感性認識。是不是呀,馨香同志?”

李馨香點點頭:“是的,高書記,你今天要不介紹,我真不知道這座小樓有這麽大的名堂,這麽有歷史。”

高長河說:“那好,你就好好看看吧,那邊還新開了個資料室,已經收集了不少有關小紅樓的歷史資料,準備申報文物保護單位,劉主任陪你看,我先去看你的大文章,看完以後,我們再交換意見。”

李馨香說:“好,高書記,您別管我了。”

高長河上樓後,劉意如陪著李馨香繼續看歷史照片和資料。

李馨香快人快語說:“劉主任,高書記這人好像還不錯嘛,不像個壞官僚。”

劉意如怔了一下,沒敢接茬。

李馨香卻又說:“權力四周有小人啊,高書記恐怕是上小人的當了!”

劉意如有些不悅了:“李記者,你……你這是什麽意思?”

李馨香發現說得不當,忙道:“劉主任,你可千萬別誤會,我不是指高書記身邊的幹部說的,是指別的事。劉主任,你知道麽?你們烈山縣的女縣長金華可不是個好人,自己官僚主義,不顧人民的死活,反倒到高書記面前告了他們縣委書記田立業的惡狀,讓田立業不明不白挨了高書記一頓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