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不速之客(第6/11頁)

“媽!為什麽不能說出去的?”

“老和尚說,說出去會招來殺身大禍!所以,孩子,你也千萬別說出去,說你會這套心經。更不能傳給他人,知道嗎?”

“媽!我知道了。”公孫不滅似懂非懂。

解蕪似自語:“看來這個心經是一門奇門的內功。孩子,要不是你體弱多病,為娘也不會傳給你。”

“媽媽,你放心,孩兒一定不會說出去,更不敢傳給他人。”

“孩子,你能這樣,為娘就放心了!不然,我們不知會招來什麽殺身的大禍。”

不知是解蕪一生的心血全花在孩子身上,還是暗傳了這一奇門心經給公孫不滅,帶來自己的折壽,剛過五年,她便一病不起,百藥無效,撒手長辭人間,拋下了15歲的公孫不滅。

公孫不滅仍然是個孩子,什麽也不懂,一味抱著母親痛哭。母親的後事由明叔夫婦料理。安排後事,梅林山莊公孫老夫人也派了人來,厚葬解蕪,建墓立碑,有意將公孫不滅接回梅林山莊撫養。公孫不滅年紀雖小,血液流著的是解蕪的一股傲氣,更不願給公孫家添上任何的麻煩,借口為母親守孝三年,哪裏也不願去。

老夫人和公孫不凡都奇異地看著這孩子,暗暗點頭贊許,除了吩咐明叔夫婦看護公孫不滅之外,還打發了一個小廝來與公孫不滅為伴,伺候公孫不滅,成為公孫不滅身邊的一個書撞。這位小廝名小丹,比公孫不滅還小五歲,卻手腳勤快,與公孫不滅相處不久,便情投意合,很舍得來。小丹為人不及公孫不滅聰慧,甚至有些憨氣,但對公孫不滅極其忠心。以後與公孫不滅相處的日子裏,名分上雖是主仆,卻情同手足,公孫不滅,已視他為自己的親兄弟了,說話無忌,相處融洽,互相照顧。

公孫不滅守孝三年,幸有小丹為伴,又有明叔夫婦忠心事主,事事不用自己操心,一味埋頭讀書,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星相蔔封,公孫不滅幾乎天書不覽,就是不願學武。反而小丹卻跟著明叔夫婦學些拳腳刀劍等武功。

明叔夫婦之所以傳小丹武功,主要是為公孫不滅著想,小丹經常伴著公孫不滅,沒有武功,又怎樣保護少爺今後的安全?何況少爺又不願學一些防身的武功。的確,江南公孫世家,上至莊主,下至仆奴,不論男女,人人學武,強身自衛,只有公孫不滅例外,不喜練武。

公孫不滅在充山守孝三年後,又是二晃一年過去,更無去梅林山莊之意,他不願意去梅林山莊受到特別與眾不同的待遇,其實這種待遇,就是一種歧視,令他非常的不舒服。這一夜,他打發小丹先行去睡,自己帶著喪母的余哀,和一種受到公孫世家歧視的憂郁,來到溪邊石上月下彈琴,向寒山秋水,抒發自己心中難以抑制的傷感和悲涼。自己不是公孫世家正式的成員,母親死後,自己何去何從?要靠梅林山莊養自己一生?永遠生活在公孫世家的屋檐之下?正當他對冷月、夜空寄托心思時,不料招來了紅、白兩位少女的戲弄。令他飽受了一場虛驚……

青年俠士和兩位少女聽了公孫不滅這般問答,語氣中含著淡淡的幽怨,不禁有些愕異,他不是公孫世家的子弟?還是公孫家的子弟,卻與梅林山莊有某種恩怨?這時公孫不滅卻在向他們動問了:“請問三位貴姓尊名?為何深夜闖來充山?”

紅衣少女說:“我們是水月宮的人!”

公孫不滅愕異:“水月宮!那是什麽地方的?”公孫不滅感到水月宮不是和尚、尼姑的寺廟庵堂,就是道士們的道觀之名,或者是寺、庵、道觀中的一處宮殿。而眼前的一男二女,根本不是出家人的裝束,所以愕異了。

白衣少女問:“你不知道水月宮?”

“在下孤陋寡聞,實在不知道。”

“也沒聽人說過?”

“在下蝸居充山,見人極少。”

青年俠士和少女不由打量公孫不滅起來,青年俠士說:“先生果然不是武林中人。”

“武林中人才知道麽?”

紅衣少女說:“呆秀才,看來你真要到外面走走了,不然什麽都不知道。”公孫不滅點點頭:“姑娘說的是,在下的確也想到外面走走,增廣見聞才是。”

白衣少女說:“大哥!我們走吧。”

青年俠土點點頭,對公孫不滅說:“在下打擾了!”說完,便與少女閃身而去,一下消失在夜色裏。

公孫不滅又怔了半晌,心想:他們是什麽人?怎麽一下就不見了?他們既不是成精的狐狸,總不會是天上的神仙吧?要不,怎麽一轉眼就消失得幹幹凈凈?而水月宮又是什麽地方?是天上的宮殿?還是仙島上的玉宇瓊樓?公孫不滅從出世以來,從采沒有見過這等奇人奇事,也給這一連串的疑問擾得再無心彈琴吟詩詞了,便抱了琴轉回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