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漣漪:形而上學的導程第三章:時間

作者:西奧多·賽德

譯者:王亦男

時間的流動

鑒於時間對於我們的經歷而言如此不可或缺,質疑時間的本質就顯得怪異了。還在孩童時期,我就思索魚類對於水是否有意識,抑或只是如我們感知呼吸的空氣一般,其體驗毫無意識。較之空氣和水,時間甚至更加無所不在:每種想法和經歷都發生在時間中。因而,探尋時間的本質令人暈眩。

然而,這樣的探尋仍然是值得的。你一旦開始思考,時間的一般概念就似乎毫無意義!因為我們通常感受的時間,是某種運動的事物。“時間逝如流水。”“時間前進不止。”“時光飛逝。”“時間流逝。”“往昔一去不復返。”“時不我待。”“時間靜止不動。”——這些俗語反映出我們偏向於如何看待時間。時間是移動的,而我們則被卷入其不可阻擋的洪流之中。這種認知方式的問題在於,時間是定義運動的標準;那麽時間本身又怎麽能運動呢?這是典型的形而上學。仔細看看這個世界,連最平凡的事物也會彰顯其神秘和精彩。

讓我們借助與普通物體運動的比較,更加仔細地來驗證時間運動或流動的觀點。說到一輛火車移動代表什麽意思?簡單來說,火車在某一時刻是處於一個位置的,之後的時刻則位於其他地方。

圖示城市依次為:波士頓、紐約、費城、華盛頓

在t1時刻,火車在波士頓。隨後的t2、t3、t4時間,火車位於更加靠南的地方:紐約、費城、最後是華盛頓。火車的移動參照時間來定義:火車通過在不同時間處於不同位置來實現移動。如果在任一時間火車都停在同一個地方——比如說波士頓——那麽我們會說這趟火車沒有移動。

普通物體相對於時間來運動。因而,如果時間本身運動,其一定相對於另一種時間來運動。但是另一種時間又會是什麽?

讓我們來更加具體地研究一下。時間看似在運動的方式是通過現在時刻的移動。起初現在時刻是中午。不久現在就成了下午三點鐘。再過一會兒就是下午六點鐘,之後是晚上九點鐘,依此類推。既然運動是參照時間確定的,那麽如果現在時刻在移動,一定在這四個時間點處於四個不同的位置,t1、t2、t3和t4,正如移動的火車在四個不同時間有四個不同的位置一樣。

圖示移動的為現在時刻,四個不同時間點分別為中午、三點、六點、九點

然而圖示卻令人困惑。其中提到中午、三點、六點、九點的時間點,但同樣提到了另外四個時間,t1、t2、t3和t4。這些就是現在時刻運動所參照的時間。這些另外的時間是什麽?時間本身的移動是在什麽樣的時間內進行的?

一種可能是,t1、t2、t3和t4都是一種不同種類的時間的一部分,可稱為“超時間”。正如火車相對於其他事物(時間)來移動,時間本身也相對於其他事物來移動(超時間)。大部分運動的發生遵照我們熟悉的時間線,但時間本身的移動則是相對於另一條時間線,即超時間。

超時間是一個糟糕的設想。你無法就此止步:你需要超、超超、超超超時間。超時間被認作一種時間。所以倘若通常意義的時間會移動,超時間顯然也會移動。因而,超時間也必須遵循另一種時間規律,即超超時間。這種時間同樣必須移動,這又引入了超超超時間概念。如此往復。我們只能認定不同類型時間的系列沒有窮盡。這稍微有點復雜。我沒法證實這無窮盡的系列並不存在,不過顯然還有更好的選擇。讓我們來看看是否在什麽地方走錯了方向。

或許t1、t2、t3和t4只是普通時間的一部分,而並非屬於超時間。尤其t1、t2、t3和t4可能只是代表中午,下午三點,下午六點,晚上九點。根據這種觀點,時間是相對於自身來移動的。這看起來是否合理呢?

盡管能擺脫超時間的概念是件好事,這張圖也還是有奇怪之處。並不是說這不真實,中午時間確實出現在中午,下午三點也確實出現在下午三點,均為如此。然而這些事實看上去無關緊要,並不足以捕捉到時間真正的流動。這個問題可以通過比較時間與空間,以及比較現在和這裏來彰顯。考慮一下從波士頓到華盛頓的火車軌跡的各個空間定位。在波士頓的任何人可以如實地說“波士頓就在這裏”。同樣地,任何一個在紐約的人也可以說“紐約在這裏”。對費城和華盛頓來說也是一樣。所以波士頓是指“這裏在波士頓”,紐約是指“這裏在紐約”,以此類推,正如中午出現在中午,下午三點出現在下午三點,也是同理。但是空間並沒有移動。空間中連接波士頓和華盛頓的線是靜止不動的。某個序列的組成部分位於自身所在位置這一不爭事實並不會造成這一序列本身的移動,不論這個系列由時間節點還是空間地點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