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外星人,你在哪兒?(第5/6頁)

主角埃利·愛羅維博士在波多黎各用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搜尋地外文明。(有趣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已經利用阿雷西博——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電波望遠鏡——向外發射了很多信號,希望和宇宙中的其他生物進行交流。)愛羅維接收到來自織女星的信號,織女星是我們能觀察到的第五亮的星體,距離地球大約25光年。信號內容是阿道夫·希特勒在1936年柏林奧運會上的講話,該信號被傳遞到織女星,又原樣被傳回,表示外星人了解到人類的位置和存在。

和霍伊爾的故事類似,人類後來獲得了一項不可思議的技術,使主人公愛羅維到達織女星(薩根在這個作品中使用了“蟲洞”的概念)。主人公的空間旅行非常短,盡管從地球觀測者的角度看,那個儀器並沒有把她送到任何地方,而是令她掉入一個安全網。作為觀影者,我們也不知道影片中的空間旅行到底是真實發生的,還是僅存在於主人公愛羅維的想象中。

事實上,我們從來沒接收到任何外星人發來的高科技指令,也沒去過織女星,更沒有穿越過蟲洞。但是迄今為止,我們確實收到了一些來自太空的有趣信號,收到信號的過程可以稱得上是現實版的“《仙女座》時刻”。

歷史上的第一個外星信號是由射電天文學家安東尼·休伊什的博士生喬斯琳·貝爾於1968年7月在劍橋大學發現的。休伊什檢測到了一閃而過的高頻脈沖——沒有信息,但卻有極其精確的周期。這是外星人發給我們的信號嗎?貝爾和休伊什都說他們不這麽想,但他們卻開玩笑般地把這個信號命名為“小綠人1號”。在20世紀60年代,小綠人是科幻作品中外星人的典型形象。貝爾和休伊什稱,他們認為這不太可能是外星信號,而且他們也沒有嚴肅地想過這會是外星信號。當時,腐朽的學術界完全否定了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我在劍橋大學學習物理的時候,在射電天文實驗室待過一陣。我和幾個同學一起制造了一台簡單的射電望遠鏡,這是我們的畢業設計。整個過程非常有趣,也很封閉。為了減少電台信號的幹擾,天文實驗室要遠離市區;我們常常使用測量儀器以及和床架一樣的粗線框,在野外或者冰冷的木屋裏搜集輸出信號。可以想象,年輕的貝爾一個人在蕭瑟孤立的站點,搜集到史無前例的信號的樣子。她難道真的沒想過,這也許是外星人發給她的信號嗎?

除了具備周期性特征外,貝爾搜集到的信號其實是有關脈沖星的最早的射電天文學證據。脈沖星是高速旋轉的高密度星體,像燈塔一樣向四周發射出無線電波。脈沖星發射的脈沖間隔從幾秒到幾千分之一秒不等,脈沖星的旋轉速度也不一樣。所以,人類收集到的脈沖星信號和人工信號類似。

“小綠人1號”很快就得到了科學的解釋,但是另一個信號,也就是所謂的“WOW!”信號(1977年檢測到的一個無線電信號)卻尚未得到確鑿的解釋。這是搜尋地外文明計劃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好結果(該計劃就是《超時空接觸》裏主人公埃利·愛羅維從事的項目)。該計劃由奧茲瑪計劃發展而來,奧茲瑪計劃由弗蘭克·德雷克於1960年設立,目的是檢測鯨魚座和波江座的信號。德雷克要解決信號搜集者面對的最大挑戰,即在哪兒搜集信號和搜集什麽信號。

問題是我們不應掃描每個不確定的信號,而應該著眼於其他生命體可能使用的信號,例如生命體之間交流的信號或是其試圖同其他外星生命(比如我們)取得聯系的信號。德雷克就是依照後一種思路,他認為由於氫原子和羥基是水的組成部分,而水又是高等外星生命所必需的,因此要特別關注對應氫原子和羥基的譜線。這其中存在邏輯錯誤。雖然水對於人類來說是必需的,但未必對外星生命也如此。由於德雷克著眼於某個特殊的波段,所以奧茲瑪計劃的重心被放在觀察電磁頻譜的“水坑”波段。不太走運的是,這個思路並沒有取得什麽進展。

搜尋地外文明計劃從那時起就斷斷續續地推進,由於實驗目的太過科幻,很多主流科學家不屑參與其中,該計劃也一直沒有穩定的經費來源。從20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90年代,該計劃從美國政府,特別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籌集到穩定的經費。但是從1995年起,政府不再出資,計劃的一切進展都要依賴於私人捐贈。還是在遙遠的1977年,志願觀察員傑裏·埃曼用位於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大耳朵”射電望遠鏡檢測到了一些奇怪的信號,這也是該計劃的唯一成果。

快速熟悉射電望遠鏡的使用,需要解釋一大堆看起來毫無頭緒的打印輸出,對早年間的儀器來說更是這樣。“大耳朵”會在紙上打出一長串數字和字母,以表示收到信號的強弱。信號最弱時用空格表示,接下來用數字表示逐漸增強的信號,再然後用字母。A表示強度為10—11,B是11—12,依此類推。U是當時檢測到的最大強度,為30—31。通常來說,檢測到的背景信號強度在空格和3之間。但是在1977年8月15日,埃曼看到一串數字在背景中異常顯眼,即便對於沒怎麽受過訓練的人來說也是這樣。於是,他用紅筆在信號旁邊標注“WOW!”,用來凸顯這段信號的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