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克的世界(第3/4頁)

因為這些原因,我是越來越喜歡他了,他甚至成了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不僅僅是喜歡,而且迷戀。

迪克的《高城堡裏的人》,被很多評論家稱作他最好的小說。這部書似乎不如迪克其他科幻,比如《尤比克》那樣瘋狂,而是采用了較為冷靜的現實主義敘事方式,倒有些像他那些難以發表的主流小說。《高城堡裏的人》寫的是1962年,也就是該書出版當年的美國。這也是迪克的第一部被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小說,並在1963年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在這部經典的小說中,德意日軸心國贏得了二戰,美國被肢解成三部分。東部歸德國治理,中部算作非武裝的自治區,西部到太平洋沿岸由日本管理。整個世界都被德日這兩個超級大國分割,亞洲歸日本管,歐洲和非洲歸德國管。兩個國家既有合作也有矛盾。故事開始時,希特勒已經瘋了,而總理鮑曼快死,德國內部爆發了權力之爭。

迪克似乎暗示了一個不好的未來。1961年,肯尼迪總統提出把人送上月球,大長美國的志氣。1962年《高城堡裏的人》出版。小說中,美國已全面失敗,納粹德國建立了月球和火星殖民地。世界被控制在一種新的集權下。這也許喻示了冷戰的繼續。在迪克看來,這種可怕的集權更主要來自德國人,而東方的日本則溫和一些。迪克或許暗示,如果由日本人來統治世界,可能會好一些。這常被批評為迪克犯下了政治錯誤。但他要講的,或許是西方文明的失敗,而東方大概可以給出一條出路。

迪克表達了對法西斯主義的厭惡。他筆下的世界,到處是秘密警察。納粹是邪惡的。血腥和黑暗處處都是。而普通人的命運是不確定的,是壓抑的。他們每天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書中的大部分篇幅,就是講這些普通男女的生活。《高城堡裏的人》讀來有些像是奧威爾的《一九八四》。這跟當時的不少美國科幻並不一樣。那些科幻關注的是飛船、星雲和外星人。事實上,《高城堡裏的人》是一本關於人和人的關系的小說,講人們之間的隔閡、猜疑,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別人是誰,都在互相打量,講著曖昧的對話,陷入兩難的困境。即便是占領者——德國人和日本人,也活得很累。這好像是一部存在主義的小說。

好在,在一片黑暗的統治中,出現了《易經》。無奈的像蟲子一般活著的人們,從爻辭和卦辭中尋找答案。這是小說的一個核心所在。它與西方的機械宇宙不一樣,被認為是對抗法西斯主義哲學的東方思想,也是人們尋找救贖的希望。它以乎為不確定的世界帶來了新的確定性。算命,即給出了某種確定的結論。正是通過《易經》,人們發現了另外一個世界。它與我們的世界是平行的,是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是一個夢想成真的烏托邦。在那兒,德國和日本被同盟國擊敗了。高城堡裏的人寫了一本小說《蝗蟲成災》,記載了他根據《易經》推斷出的那個世界的故事。這成了一本禁書,遭德日封殺,但在地下流傳,人人爭讀,甚至德國人和日本人也對它著迷。這是一本書中之書。後來的金·斯坦利·羅賓遜的《蠻荒海岸》也許是受了這個的影響。迪克借《蝗蟲之災》告訴讀者,虛構的才是真實的,而我們天天生活的“現實世界”,則是虛假的。然而,仔細看,虛構的也不是真實的。的確,在《蝗蟲成災》中,同盟國勝利了,德意日失敗了,但它並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那場二戰,很多細節已經不一樣了。戰後的世界也與現實中的不同,比如那段關於五六十年代中國的描寫,很像1978年後的中國。蘇聯被拆分,美國實現了民主,而英國變成了集權國家,邱吉爾獨裁當政到九十多歲,最後英美大戰,美國失敗。那麽,究竟什麽才是真實的呢?沒有答案。這反映了迪克的世界觀,因為在他看來,一切都是不確定的。因此,在這本書中,他讓那些爻辭和卦辭彼此矛盾,《易經》最終給出的,是一幅幅無法確認的多重宇宙圖像。在這裏,迪克把東方古典文化與現代物理學相融,陰和陽的兩個世界,但這個世界之上,是混沌,是無。即便書中的那些細節也是如此,真的文物,假的文物,難以區分。這同時也是在暗示,世界最終是要走向混亂的。這是熵增不可挽回的結局。納粹帝國或美利堅帝國都是如此。所以,看似能確定地算出未來命運的《易經》,又把人引向了更大的不確定。

像迪克的其他書一樣,《高城堡裏的人》是一部深刻關注人、悲憫人的小說。它通過《易經》描述的“道”,把每個人、每件事像雲圖那樣聯系了起來,萬事萬物沒有分離和差別。迪克給予他筆下的人物以同等的悲憫,不管他是壞人還是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