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祭者之章(二)(第2/3頁)

我就是那1%。

在我確定要調任到這個部門時,我就對羅主編……這個將來會當我頂頭上司的男人展開了全面的調查。

首先,是看書面材料。

羅主編的档案,人事部自然有,雖然我不是人事部的,但我一樣能看到,因為我那會兒還是“派信小弟”;公司所有進過Mailroom的文件都會在我們這兒的電腦裏留下備份,“先備份後打印”是基本章程,這是為了防止文件在遞送過程中弄丟或者損毀。

盡管這些資料無法被帶出公司(防盜措施很完備),但像人事档案這種總共也沒多少字的東西,我在看的時候直接背下來就行了……別忘了,我可是中文系的。

接著,就是去查探這個人的“風評”。

這個更簡單,每隔一兩天,就拿上幾杯網紅店的奶茶,在下午的空閑時間到羅主編工作的那一層去,找個借口在前台那兒站一會兒,和前台聊聊天,順便再跟那些正在和前台聊天的OL一塊兒聊聊,基本就能探出個大概了。

不過這事兒不能做得太頻繁,必須懂得分寸、點到即止;你要是連續一個禮拜天天都去,那個前台就會誤會你對她有意思,然後你就必須約她出去,否則她就會發現你其實對她沒意思……那時候,她就會有點不爽,就算她本來也不喜歡你,打算拒絕你或者把你當備胎,但你如果先她一步停止了某種她認為已經存在的曖昧關系,她就會恨上你,緊接著就會開始在背後說你壞話。

人性就是這麽麻煩,懂得揣摩這些的我也覺得這些很麻煩,如果我是個女人、並且生在古代,也許有機會把這些知識用在宮鬥活動之中,可惜我不是。

言歸正傳,在對羅主編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後,我對他那份履歷的質疑變得十分強烈,為了驗證這點……我利用一個周末的時間,辦了旅遊簽證,去了趟紐約。

出發前,我已通過郵件聯系到了一位從紐約先驅報退休的老記者,約好了和他一起喝杯咖啡。

我自然不可能在網上直接問他關於羅主編的事情,倒也不是怕留下什麽聊天記錄,而是你直接問他這種問題他未必會理你。

我與那位老記者接觸時是想好了全套說辭的,他以前曾寫過一篇挺出名的關於環境治理問題的報導,還差點兒拿了普利策獎,我就以此為突破口,宣稱自己在學校時就是因為讀了他這篇報導,才立志成為調查記者的,如今終於得償所願,因此想跟他見一面,聊上幾句,並請他這位“人生導師”給我傳授點經驗。

不出我所料,這老頭兒非常爽快地就答應了。

“超過平均水平的高傲”、“不同程度的自以為是”、和“渴望被人重視”,可說是律師和記者行業的通病。

想象一下,一個“差一點兒拿到普利策獎”的老頭兒,如今退休在家;他還沒有老到必須進療養院的地步,經濟上也沒什麽困難;他不再像以前那樣每天從早忙到晚,過去的人際關系也漸漸疏遠和減少;年輕時因為醉心工作,妻子早已離開了他,子女們一年裏也只跟他見幾面……

這樣的一名老人,需要的是什麽呢?金錢?社會地位?這些他不缺、或者說對現在的他來說已經不太重要了。

他最渴望的東西無非是別人的陪伴,這個“別人”,如果是他的親人那最好,是朋友也行,實在沒有……一個懷著善意或敬意的陌生人,也很好了。

那天我一下飛機就聯系了他,四十分鐘後我們便在咖啡館裏碰頭了。

老頭兒一看我手上還拿著行李(我的行李不多,只帶了一個小號的旅行箱)就來了,可感動壞了,他熱情而有力地跟我握手,仿佛我是他遠隔重洋卻素未謀面的知己。

之後的一個多小時,我和他聊得很愉快,畢竟我來之前做了不少功課,讀了不少他以前寫的報導;“背東西”算是我的看家本領了,要不然我這學渣怕是根本考不上大學。

我可以從老頭兒的眼裏看到他的滿足,看得出來……已經很久沒有人這麽長時間地認真聽他說話了。

有些人一輩子也不曾被家人以外的人重視或崇拜過,還有些人雖然享受過那些,但某天……通常是他們退休的那天,這些也都跟著煙消雲散。

這種心理落差,加上這類人慣有的高傲,會讓他們非常失落。

人上了年紀的確是很可憐、也很可悲的,當一個人不可避免地變得越來越不受重視、甚至被視為累贅,身體和大腦也都逐漸衰敗時,他們會慢慢被孤獨和落寞所吞噬;很多人到了晚年輕易就會被一些拙劣的騙子擺布、卻不信任自己的親人,就是因為可能騙子陪他們的時間相對更多些。

我,也是個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