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永遠的經典

其實從一開始,這場戰鬥的主角注定就是亞瑟。別看之前“風暴”3號機和4號機登場時的驚艷10秒,其實都是在為此時亞瑟的炮擊做鋪墊。

要知道一艘戰艦的炮塔布局主要都分布在了側舷位置,艦首和艦尾一來截面積太小,假設不了幾座炮塔,二來又被主炮或引擎噴口占用了大部分面積,所以在這兩個區域基本上沒有幾個炮位。

如果放任MS中隊集中在“暴風號”的艦首,且不說對方的集火將會直接威脅到艦橋的安全,更重要的是能夠用於攻擊前方的炮塔數量實在太少,不利於亞瑟的發揮。

所以一開場風宇和哈格便強勢打擊MS中隊的中路,逼迫對方向側面散開,使余下的MS進入側舷炮塔的攻擊範圍,給亞瑟一個完美的表演舞台。

其實亞瑟並非第一次同時瞄準這麽多的目標,上一次在M320星域的時候,他的其中一輪炮擊同樣是瞄準了90多個目標,比今天還要多一些,並且一舉擊墜了30多架MG,打破了“新亞洲號”創造的單輪21架記錄。

只可惜當時“暴風號”處於光學隱形狀態,除了艦上的戰友們,並沒有外人見證那一記錄。而且因為光學隱形,“暴風號”的光學傳感器無法使用,也就沒能紀錄下那精彩的一幕。

因此今天這一擊,才是亞瑟極限“綻放”炮擊的處女秀。所以除了驚艷全場之外,這次炮擊的成績也將被載入史冊,作為“暴風號”和超級炮手亞瑟永遠的經典。

經過統計,這一輪炮擊的最終擊墜數為23架MS,雖然又一次蓋過了當年“新亞洲號”的記錄,但實際上卻不是亞瑟的最好成績。從這些MS的閃避能力來看,如果他采取兩點瞄準的效果會更好,同時攻擊45個目標,至少可以確保35架以上的擊墜數,超過上一次在M320星域的表現。

從戰術角度上來看待這個問題,一般的火控手可能會覺得亞瑟這麽做有點太貪心。哪怕他只瞄準45個目標,同樣也是個非常驚艷的數字,同時又能有更好的戰果,在擊墜數上也有更好的表現。

但是風宇站在戰略層面上分析,卻認為亞瑟做出了最正確的選擇。

為什麽這麽說?

因為擊墜多少架MS,那是一個命中率的問題。命中率是由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一個綜合性結果,其中包括戰艦主系統的運算能力、炮塔的射擊精度、火控手的個人能力、經驗和運氣,同時還有攻擊目標的機體性能、機師的個人能力。

而與之相對的,“暴風號”能同時攻擊多少個目標,只由一個因素來決定——那就是能力!

亞瑟的做法就等於是在向UAC聯邦軍亮肌肉,展現“暴風號”的多目標打擊能力,甚至做到了驚人的全覆蓋!90架目標MS,一架不漏的全覆蓋!

這是一個能讓人無限遐想的數據。因為“暴風號”已經做到了全覆蓋,所以大家就會這麽想,“如果‘暴風號’有更多的炮塔,同時其對手有更多的機動戰士,會是什麽樣的結果?有多少打多少嗎?然後如果隨著火控手經驗提升及幸運之神的眷顧,那麽‘暴風號’的單輪炮擊能夠取得一個什麽樣的驚人成績?”

這就是所謂的戰略威懾!

不去執著於某一次的具體數據,而是給UAC聯邦軍營造一種“暴風號”側舷炮擊無敵的概念,讓任何一位與這艘戰艦為敵的機師在靠近並且試圖發動攻擊之前,都會不可避免地想到一個問題,“我如果這麽靠近‘暴風號’,究竟是去擊沉這艘戰艦呢?還是去送死的?”

一旦敵對的機師在攻擊“暴風號”之前出現了猶豫與恐懼,不一定說要把對方直接嚇跑,但至少會讓他畏畏縮縮,影響其正常發揮,限制其戰鬥力。這對於“暴風號”是非常有利的。

所以別看亞瑟這輪攻擊才幹掉了23架MS,但是本質上卻是在UAC的機師們心中種下了一枚名為恐懼的種子。

最直觀地感受到這種恐懼的當屬這支MS中隊的機師們。雖然身臨其境的他們看不到全景畫面,但卻在這一輪炮擊之後發現從自己的視角望去,所有的MS都在躲閃,而且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機體未能幸免。

這個時候,就算沒有兩架“風暴”、一架“狂戰士”和五架MG系列,單單是“暴風號”自身的炮火就足以在30秒之內全殲這支MS中隊。

不,應該說最多10秒,只要亞瑟能保持這樣的命中率,不超過5輪炮擊,就能全滅這支MS中隊!

面對這個答案,還能繼續留在“暴風號”周圍向其發動攻擊的MS機師都可以稱得上是死士,要麽就是反應比較遲鈍或者腦子比較不靈光的,到現在都沒算出自己的結局是必死。

所以在經歷了第一輪炮擊之後,大約有三分之一的UAC機師屈服於自己的求生本能,恐懼瞬間掌控了他們的大腦,當即調頭就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