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沉沒 2(第5/7頁)

“我是D—1……把鏡頭換成廣角。”中田說。

畫面被切換,在P—8的斜面前下方伸出的電視攝像機鏡頭中,大阪的市街迎面而來。P—8從堺市轉入內陸,準備沿著通向大阪機場的普通著陸線飛行。

俯瞰下去,因六級的強烈地震而倒塌毀壞得慘不忍睹的市街,在眼前延伸。在南海、近鐵兩條鐵道線上,脫軌翻倒的列車仍然躺在那裏。大阪南部,遍地是倒塌的房屋,屋頂就像腳被折斷了似的趴在那裏。在市街中心部,有幾股黑煙還在往上冒。而在東南部,警車、救護車、消防車、公共汽車、卡車、搶險車和吊車等,在寬闊的環形道路上川流不息。

然而,進入臨近市街的中心部,畫面上出現了更加淒慘的情景。

大阪市街中靠近海邊而低於平均海面的比花區、港區和大正區,幾乎全部被水淹沒了。似乎是由於海嘯的沖擊,讓大阪灣海底的淤泥湧了上來。墨汁一樣渾濁不堪的汙水不僅充溢在建築物與建築物之間,還形成旋渦往內陸流去。位於安治川、木津川、新澱川等河岸的工廠群落、石油罐和筒倉,受到地震和海嘯的直接沖擊,有的被破壞殆盡,有的傾覆翻倒。好不容易留下來的東西,也被眼前的濁流沖得橫七豎八。巨大的浮動船塢,載著正在修理的船只,似乎是擱淺在了弁天碼頭上。弁天碼頭本身,除了貨場的一部分外,也全部泡在了水中。在亂糟糟的街上,露出紅色底部的大型船只,也翻倒在其中。從大型船只流出來的黑色原油,在一部分海面和市街裏,冒著紅色的火焰熊熊燃燒著。

在沿岸地帶的福島、浪速、西成等區,海水一直淹到建築物的三樓至四樓。市內高速公路,許多地方出現了橫梁垮塌、傾斜的慘狀。在中之島附近,高架橋墩被沖得向一側傾倒,無力地垂落在渾濁的水面上。中之島全部被水吞沒,只能零星看見樹木和建築物的頂部。橋梁很多地方都塌落了,看上去還在航道上行進的平底貨船,也被沖進了中之島大樓的三樓裏。

一瞬間,大阪市又恢復了“水都”的風貌。黑色的水流,沖擊著以大阪城和宮廳街為中心的上町台地的邊緣。黑色流水卷著旋渦,往都島、城東、東成、大東市和守口市方向的內河平原,不斷地流去。從南邊的大和川逆流而上的渾流,和沖破北邊的澱川河堤的一部分水流,已經湧到了生駒丘陵的山麓。

由於海嘯和地震,以及隨之發生的包括地裂在內的大範圍地殼下沉,使這座擁有三百萬市內人口、行政管轄七百萬人口的現代化大都市——大阪市,似乎突然一下又恢復了遠古的風貌。

三千年前的大阪,僅僅只是從南方天王寺往北延伸的上町台地。它延伸入海中,大阪灣的水流直接沖擊著台地的邊緣。從大和盆地向西流去。如今在堺市的北邊注入大阪灣的大和川,在豐臣秀吉還沒為修築大阪城而把河道改成現在這個樣子時,是由生駒丘陵和上町台地之間的內河平原,沿西北方向朝著澱川河口流去的,泛濫時也曾流進過堺市一帶。澱川在內河平原形成很多的河床湖,漲潮時,海水從北邊大量地往內河平原南部滲透。在生駒山麓,既有海洋性的貝冢,又有神武皇帝東征的傳說,看來,過去坐船沿澱川逆流而上到生駒山麓,曾經是可能的。

後來大河川泛濫形成的淺灘,漸漸被河內的土沙所填埋,澱川在河口形成了許多沙洲。這些被稱作“八十島”的沙洲,不久便陸地化了。隨後,它在秀吉時期又被填埋,這便構成了擁有許多水渠的近世(江戶時代)以後大阪市街的雛形。

從這一漫長的積累過程來看,時間似乎突然後退了兩千年。大阪的市街,只有上町台地露出水面,周圍的平地都被湧進的黑水所淹沒。在生玉神社森林的北邊,是仁德皇帝建都的地方,據傳,船還曾到達了旁邊的高津神社下方。也許是被逆流的道頓川沖過來的吧,一艘有篷遊船傾斜著擱淺在那裏。平坦地區的街道,現在幾乎全都被淹沒了。在稍微高一點的地方,濁水淹到了二樓的窗戶。在低一些的地方,水淹到了三樓、四樓。近些年,大阪有了越來越多的超高層大樓和高層公寓樓,在這些大樓的上層,聚集了很多幸免於難的人。他們不安地擡頭望著空中,像在哀求似的向通過上空的飛機揮著手,口中大聲地叫喊著什麽。不過,也有一部分超高層大樓,因為地基塌陷而歪斜了。在樓房下流過的濁水中,混雜著箱子、垃圾和無數的屍體。被水沖出來的汽車,在許多地方堆積成了堤壩,濁水在這裏像急流一樣,翻卷著白色的泡沫。

只有高速公路、新幹線和新禦堂筋的高架部分,雖然多處受損,卻還能勉強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