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起由(第2/2頁)

於是,煽動民變,不服朝廷的管制。貴族門閥控制的魏國基層,只要地方一個或幾個家族聯合起來,就能煽動一整個州郡造反叛亂。

朝廷也害怕如此失了人心。當時太後掌政,就此問題,逼吏部拿出良策。吏部尚書遂上了封奏疏,提了個建議,禁止武人入清流。武將不得以軍功成為貴族,武將的後人不得以恩蔭入仕。本意是解決這些貴族士族出身的人入仕問題,然而這個提議卻是以犧牲武將的功名仕途為代價的。本來太和改制後武將的地位就嚴重下降,升遷困難,而今又禁止武人入清流,這是絕了武人的門戶。

這封奏疏一出,徹底激化了矛盾。

當時禁衛軍數千將士,齊聚到吏部尚書的宅子外面叫囂嚷罵,放火燒了尚書宅子,並將吏部尚書活活打死。

滿朝文武噤若寒蟬,太後也嚇壞了,頓時不敢在提這話。堂堂吏部尚書,被人放火燒宅,打死在家,死了也就死了,沒人敢替他申冤。

禁衛軍跟朝中文官士族的仇是早就結下了的。雙方互相憎恨,又同時憎恨朝廷,覺得朝廷軟弱無能。禁衛軍覺得朝廷應該削弱那些貴族士族的權力,提拔武將,任用賢能,這個賢能就是自己。而文官士族們覺得這些當兵的人心懷不軌,絕不能重用,否則會擁兵自重,威脅君王。

朝廷自然是忌諱武將權力太大的,更何況哪個為政者會傻到徹底擡舉一方,消滅另一方?為君之道無非就是講求個平衡。朝廷解決不了這個矛盾,政局的動蕩加劇了撕裂。

這已經不是私人恩怨,而是群體的仇恨,勢必導致無差別的屠殺。利用賀蘭逢春的手,借刀殺人,打擊士族文官,間接提高禁衛軍武將的地位,這才是費穆的真正目的。

五年前。

雲郁十九歲,時任中軍將軍。這個職位甚高,禁衛軍的最高官。他能在十九歲坐上這個位置,跟魏國朝廷選官不論年齒、資歷、才能,只論出身有關。當然,也靠他自己。

畢竟皇帝不是傻子,這麽重要的職位,不是誰都能當。那麽多出身顯貴的宗室子弟,別人都籍籍無名,包括他的親哥哥雲祁,當了多年的宗正少卿,始終也只是個五品,沒機會升遷。偏偏就他,年紀輕輕,就官高位顯。

雲郁是所有宗室子弟中品德、才華最出眾的一個。

他聰明,自幼好學,有過目不忘之能。十五歲擔任黃門侍郎,替天子草寫詔書,援筆立成,論文采,朝中無人能及。而且人情練達,很得士族擁戴。皇帝也喜歡他。他跟皇帝從小一塊長大,稱得上青梅竹馬。

費穆時任武衛將軍,雲郁是他上司,兩人便是在那時候相識的。費穆這人性情剛直,是禁衛軍中少有的能作戰的將領,雲郁同他性子投合,一見如故——雲郁就是那種人,他跟誰都一見如故。遍地都是知己,海內都是莫逆,宛如一位政壇交際花。

朝局黑暗,他跟費穆,都是有志之士,私下常常會在一起談心。他們都認為而今國運衰微,跟朝廷重文抑武有關系。雲郁覺得朝廷應該限制士族的權力。限制士族擴張,遏制土地兼並,提高武將的地位,進行兵制改革。費穆非常欣賞他,非常認同他的看法。天子駕崩後,以費穆為代表的禁衛軍勢力都支持雲郁登基。

但費穆做的太過了。

為了禁衛軍的利益,已經不把魏國的生死存亡,不把天子的性命當回事。這些所謂的天子親衛,實則無一個忠誠,無一個可靠,只把皇帝當成實現自身利益和訴求的工具。

雲郁當時沒殺他,並非信了他的花言巧語。而是因為當時朝廷遭受重創,最要緊的是收攏人心,不宜再增添殺戮,擴大事態。加上當時不宜把火燒到禁衛軍的頭上,使自己更加孤立。

而今他既投降了雲顥,雲郁的最後一點忍耐也就耗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