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四回 守師命星額收遺骨 受殘舍跛僧告禍殃(第2/6頁)

清凈修行之沙門、大,進香使、臣蜑崎照文等代本願之大施主、前治部大輔、裏見義實朝臣、安房守兼上總介裏見義成朝臣敬白。

朗誦完畢,蜑崎照文立即向七犬士施禮,慢慢起身,去塔婆邊。這時代四郎和紀二六將從安房帶來的兩位侯爺的經卷和香奠,用雙手捧著放在照文的身邊。照文看看,小心翼翼地拿起來向塔前奉獻時,代四郎和紀二六又退回樹下。照文復朝塔婆端坐,先仰觀石塔,刻工精細,令人驚嘆。在第一層石壇上放著義實主君考妣之靈牌,旁邊有可盛二三升水的罐子放在鐵絲網內,不知是做什麽用的。第二層是供花的花瓶。第三層是香爐。在塔周圍的樹枝上,掛著紙幡寫著:“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四句偈語。照文隨即從懷裏拿出一包沉香,恭敬地將香點燃,叩拜默禱後站起身來退了下去。接著犬冢信乃前去燒香。信乃之祖父大冢三戍和外祖父井直秀,忠勇義烈出眾,當年在結城陷落時,有捐軀之譽。因此在犬士中信乃首先去進香。信乃灑下了懷舊之淚,再拜退下。然後是道節、莊助、毛野、大角、現八、小文吾等依次去叩拜完畢後,照文又上前與代四郎一起以個人名義進香。

再說、大法師退回原來的座位後,連續擊木魚,與十個僧眾齊聲念了數百遍佛語,聲音清脆嘹亮,一聽便知乃寂滅為樂之偈語。念罷偈語,合十念道:

南無皈依佛、南無皈依法、南無皈依僧,誦請三寶,祈禱諸亡靈之冥福。故鐮倉管領持氏朝臣之二公子、春王主君和安王主君,法號為某院某大童子〔雲雲二唱〕 。裏見治部少輔源季基朝臣,法號為義烈院忠慈賢山大禪定門,孺人鳥山氏,法號為貞心院慈德如峰大禪定尼。此城之先主、故下總判官、結城氏朝朝臣,法號為某院某大居士。春、安二公子之小傅、大冢匠作三戍,法號為訓山榮後遺璧禪定門夫妻。其子犬冢番作一戍,法號為知命達德速逝禪定門,孺人藤原氏,諱手束,法號為節操如竹似松禪定尼。信濃國人氏、井丹三藤原直秀,法號為當覺自證以真居士。其他於嘉吉之戰忠勇陣亡之將士,當依所修之妙典及念佛之功德,一蓮托生、永劫極樂之土、後世子孫繁榮、施主昌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十念之後,又唱宿願圓滿之偈曰:

輪回如輪歲如流,個中名利等浮漚。

漫勞計較分吳楚,且任稱呼作馬牛。

世事看來從理順,人謀怎似所天休。

要知吊滅酬恩訣,念佛勤行成就秋。

南無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菩薩。

、大法師唱罷,相助的長老,亦誦偈語曰: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坐極樂國。

十方三世一切佛、諸佛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長老唱罷,眾僧都低頭施禮,法會至此全部完畢。庵主、大法師立即拿起拂塵,來到照文身邊,對二位國主所贈之經卷和香奠表示謝意後,對七犬士也寒暄致意,然後帶著那個罐子,與相助的長老師徒一起,請照文等回到草庵。這個草庵很狹窄,只能容十僧一客,所以七犬士就在走廊鋪上席子,並肩而坐。、大法師對趕來相助者表示了謝意,而對親兵衛未能前來聚會,深表遺憾;同時提起了孝嗣和次團太等人之事。這時照文問、大法師今天在石塔婆上放著的那個罐子之事,、大答道:“這件事您不問我也想趕快告訴你們,但因沒得到工夫。請犬士們也聽著。”他回頭看了看佛壇說:“那個罐子是今晨這位長老帶來送給我的,乃先君季基朝臣的遺骨。長老是這附近能化院的住持,法名星額,繼承前任住持寶珠和尚的法燈,我也是今晨才聽說。其師父寶珠和尚,昔日與季基朝臣有方外交。因此在季基陣亡時,寶珠和尚便將其首級隱藏起來,與屍體一同火化了。但他另有想法,所以將骨灰秘藏在罐中,至今也沒埋葬。這樣過了多年,在寶珠和尚圓寂時,對現在的長老星額師父留有遺訓,他說:‘季基大人的骨灰,無論如何總得設法轉交給他的後代,所以多年來一直秘藏著。在我圓寂後,於癸卯年時,必有個雲遊僧暫且在此地居住,將在某處密林結廬。他是裏見之舊臣,汝悄悄告知我意,將這遺骨轉交給他。然而如無確切證據,則會使他生疑。我早就想到這一點了,季基陣亡時隨身帶著一口太刀,我便把刀和遺骨一齊藏起來。不知汝聽說過沒有,此刀叫狙公,是他家珍惜之物。汝千萬要記住。’寶珠和尚如此叮囑後,便將那骨灰罐和那口名刀拿出來交給星額師父。今春貧僧到此地來結廬誦經修行,星額長老不知從哪裏得到消息,日前便帶領徒弟前來,一夜之間便為我建立了石塔婆,並幫助布置法會的道場。今日清晨他便同徒弟們來到這裏,先說明來意,然後將先君的遺骨和那口名刀交給貧僧。而且又幫著念經,何事能勝過這樣的洪恩大德?貧僧來到此地便向村民打聽是否有季基主公的墳墓。但無人知曉,深感遺憾。不料由於高僧之德義,使貧僧得到了遺骨,實不勝喜悅。這都是兩位國主之孝行感動神靈所致,與貧僧了不相涉。請諸位拜見一下那口名刀,便知我所說的並非虛語了。”他說著取出狙公名刀遞給照文。對這件奇聞不僅照文,連七犬士和坐在走廊一角的代四郎都感嘆不已,說:“寶珠和尚智慧廣大,能知未來;星額師父德高義厚,都十分難得。”他們一唱三嘆,異口同聲地予以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