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寶藏之謎

  絞盤發出吱嘎吱嘎的聲響,繃緊的纜繩開始往回收。從拉動絞盤的力工們不斷流出的汗水和吃力的神態來看,河裏的大網似乎是撈到了什麽沉重的東西。

  “找到了!”河上傳來一片驚呼聲。此刻的九眼橋上站滿了圍觀的成都市民,他們的臉上寫滿了興奮和期待,目不轉瞬地注視著河中那艘正在工作中的打撈船,船身上用紅色油漆塗寫的“錦江淘銀公司”六個字顯得格外醒目。

  粗重的纜繩一根根地繃緊,絞盤轉動的聲音越發顯得不堪重負,讓人們都有些擔心那些纜繩會不會被拉斷。但是運氣不錯,人們擔心的事情並沒有發生,幾分鐘後,大網被拉出水面,網子裏兜著一個黑乎乎糊滿河泥的巨大物體,還在濕淋淋地滴落著河水。盡管暫時看不清這個物體的真面目,但人們早已經存了先入為主之心,幾乎是立刻就辨別出了它的大致形狀。

  “石牛!找到了,真的是石牛!”市民們忍不住亂紛紛地叫喊起來,“石牛找到了!張獻忠的石牛找到了!”“昨天找到了石鼓,現在又找到了石牛,暗號對上了!那首民謠是真的啊!”

  “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人群中一個長衫長須、儼然大儒模樣的老人輕聲感嘆著,“沒想到啊沒想到啊,傳說中的張獻忠寶藏竟然是真的。如果真能找到那些財寶,則可為抗戰增添不少的經費呢,功莫大焉,功莫大焉……”

  這一年,正是全面抗戰開始後的第六個年頭。四川雖然暫時並未被日軍荼毒,但中華一家、唇齒相依,這個簡單的道理川人都懂得。於是百萬川軍出川抗日,傷亡慘烈,可歌可泣。

  另一方面,川內各界從未間斷各種抗戰募捐活動。然而戰爭機器對資財的消耗太過瘋狂,四川也原本不富裕,甚至有農民捐出口糧而自己餓得奄奄一息吃觀音土斃亡的事例。人們為了尋找可捐之款,想盡一切辦法,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與寶藏有關的民間傳說不脛而走,開始風傳,而在這當中,最吸引人的莫過於張獻忠的藏寶。

  張獻忠是人們熟悉的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於西元1644年攻克成都,並建立了大西國政權。雖然這個短命的政權在兩年後就覆亡在清軍的鐵蹄之下,張獻忠本人也被和碩肅親王豪格暗箭射殺,但後世卻始終在流傳著一個和他有關的傳言:張獻忠在多年的征伐生涯中,聚斂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巨額財寶,能夠填滿24間房子。在察覺到自己末日將臨之際,他把所有的金銀財寶都秘藏起來,又設計了一頭石牛和一只石鼓作為藏寶記號,以待日後發掘。

  從此以後,這筆傳說中的張獻忠寶藏吸引了無數人的關注,各種各樣煞有介事的說法從未斷絕。有人說財寶埋在了貫穿成都的河流——錦江的河底,有人說張獻忠兵敗逃離成都時用一艘大船運走了全部寶藏、卻不幸隨船沉入岷江,還有說張獻忠命令其義子張可旺在青城山的支脈青峰山開鑿了巨型地宮、將寶物藏於地宮中。

  這些流言反正也就是說說而已,從無真憑實據,雖然歷史上也有許多人因為垂涎這筆寶藏而動手發掘尋找,卻始終一無所獲。但到了一年前,由於抗戰募捐的需求,這筆寶藏又開始成為人們談議的熱點,成都市的幾家知名商會甚至專門組織了包括考古專家、民俗學家、歷史學家和地理學家在內的眾多學者,對張獻忠寶藏的傳說進行了認真的研究,並最終圈定了兩處最有可能藏寶的地點:錦江河道內,以及青峰山中。

  就在這股尋寶風潮漸漸熱起來的時候,一個驚人的變化將民眾的熱情推向了頂點:一個名叫陳廣澤的男人公開宣稱,他已經獲得了張獻忠寶藏的藏寶圖,根據藏寶圖的標示,財寶就被埋在錦江河底!

  當然了,此前號稱自己手裏握有藏寶圖的人原本也不少,後來證實這些人都只是試圖用假地圖騙錢而已。但陳廣澤卻並沒有任何兜售地圖的舉動,與之相反的,他投資成立了錦江淘銀公司,開始親自尋寶。這是自張獻忠藏寶流言興起以來,第一個將尋寶付諸實踐的實體機構。

  這一舉動最初受到人們的嘲笑,有時評家直接在《新民報》上撰文指斥陳廣澤“想錢想瘋了”。在陳廣澤向報界表示“兄弟絕非為一己之私,尋寶之目的乃是籌資抗日”之後,公開的嘲諷雖然消失了,懷疑卻絲毫未減。大家普遍認為,即便陳廣澤是出於一腔愛國之心而開辦淘銀公司,最後的結局仍然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