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真紅之土(第2/11頁)

“這對你來說重要麽?蛇岐八家資助的科研機構很多,地質機構確實也在資助範圍裏。最初我們想通過地質勘探來搜尋神代遺跡,不過這件事完全沒有進展。”

“沒有進展是因為你們的鉆探深度不夠,日本的神代遺跡可能埋在300米以下的地層中。”

上杉越愣住了:“你又不是地質專家,你哪來的把握?蛇岐八家資助地質機構資助了一百年,連個天然氣礦井都沒挖出來,別說神代遺跡了。”

“我確實不是,但我們的某位校董是地球物理學的博士,在我上飛機之前,他給我發了一封郵件,說了他關於神代遺跡的猜測。他說任何文明都不可能限制在一座孤城裏,既然白王血裔曾在日本建起了高天原那樣的古城,那就該有道路、墓地、水渠這類的配套措施,甚至其他城市,但這一切被一萬年前那場幾乎淹沒整個日本的大洪水抹掉了。海潮把日本洗成了一個幹幹凈凈、沒有任何龍族痕跡的國家。”昂熱說,“而這些神代遺跡應該還保留在地層深處。”

“說是這麽說,任何人都會猜測古城遺跡保存在地層裏,就像龐貝城淹沒在火山灰下面。”上杉越說,“但埋不了那麽深,我聽過地質專家的報告,他們說在自然情況下,古代城市每年都會下沉幾毫米,這麽推算下來,神代遺跡應該在50到100米深的底層裏埋著,我們可以通過地下水文來探索神代遺跡。”

“地下水文?”昂熱問。

“一種聽起來很奇妙的勘探方法。地質學家說鉆洞是很困難的,每鉆一個洞都要很高的成本,就算我們打上幾萬個鉆洞,也不能保證恰好有一個鉆洞落在遺跡的上方。但如果研究地下水文就可以不用鉆那麽多洞。所謂研究地下水文就是分析地下水的流向和成分,那個專家說遺跡會影響地下水文,如果地下河流經一座青銅質地的古代城市,水裏就會帶有銅和錫的成分,如果地下河突然改道,那就是地層中有某個巨大的東西擋了它的路。我聽他說得蠻有道理,就批了一筆不小的預算給他,結果直到那家夥1983年病故,也沒能摸到神代遺跡的毛。”上杉越鄙夷地啐了一口,“專家靠得住,母豬能上樹!”

“那你聽說過中國開封的地下疊城麽?”昂熱問。

“沒有,我沒去過中國,雖然我有四分之一中國血統。”

“開封是一座疊城,除了地面的一座城市,地層中還有五座城市,一層摞著一層,宮殿和道路從上到下都是重疊著的,一共六座城市疊在一起。這是因為黃河泛濫,泥沙常常把舊城掩埋,後人就在上面重建新城。日本的情況跟這個類似,在人類歷史之前,日本的海拔比今天要低,曾經幾次被上漲的海水淹沒,地面下陷,海水帶來的砂礫沉降,神代遺跡以幾倍的速度沉入地層深處。推算下來大概是300米深。也許日本的地層深處藏著一個白王血裔建造的古代國家,而神正在暗無天日的廢墟中行走,邊走邊回憶自己前世的身份。”昂熱慢悠悠地說,“何等的寂寞啊。”

“不,它不會到處亂走,它應該返回藏骸之井才對。”上杉越說,“那是最與世隔絕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孵化場。”

“藏骸之井到底是什麽東西?你家族的神官們描繪過那東西麽?”昂熱問。

“有過描述,從古代傳下來的描述,不過恐怕對你沒有什麽用處。非常玄妙,說那是一口通天徹地的井,從寒水之海通往烈焰之海,上半截是寒水而下半截是烈焰,伊邪那岐把聖骸用紫色的麻布包裹,黃金的繩子捆紮,潛到寒水之海的底部把聖骸投入井中,看著聖骸沉向烈焰之海,然後在井口覆蓋了一塊沉重的玄武巖。”上杉越說,“這就是神話裏伊邪那岐封鎖黃泉比良坂的事件。”

“完全聽不懂。”昂熱說,“其實我是想問你,近一百年來你們鉆探的位置都在哪些區域?四國?九州?還是北海道?”

“這個我倒是知道的,所有的鉆探都是沿著地下河的流向進行的,地下河總是從高山流向大海,鉆探的方向跟水流的方向相逆,從東京開始,沿著赤石山脈向西,最後會到達出雲,整個過程需要接近一百年的時間,共計一萬兩千個鉆孔,累積到今天他們也該鉆滿一萬個了。”上杉越說,“我可以給你畫個簡圖,告訴你那些鉆孔的分布,但我不能保證我畫得對,那張圖是我七十年前看的……鉆探的路線是這樣的,第一個鉆孔在八王子市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