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飽暖之思

話分兩頭,和晉朝的風起雲湧、八王亂起不同,公元312年,扶桑還是一個文明的早期,這裏的文化大多是由朝鮮半島帶過來,被當地的土著稱為渡來人。

這些秦漢時代的移民帶來了相當先進的稻作文化,讓這個還處在半穴居狀態的文明幾乎可以說是在百來年間一夜暴富,開始了耕作,築屋,穿上了麻衣。

而在本州南方的島根縣暫時沒有這麽好的機會,這裏靠近海岸,人口稀少,渡來人大多都是去離朝鮮半島最近的福崗處上岸,然後去京都、奈良一帶的平原。

他們這裏山多林密,地況復雜,屬於沒人多看一眼的偏僻地方,周圍只有一個小部落,靠漁獵為生。

然而,今天,不同了。

一只十來只大船的船隊越過一望無際的海平線,開始停靠近河川。

“走了快一個月,船隊終於找到地方了。”林鐘期一邊抱怨一邊拿著海圖,打量著前方的海岸線,悄悄嘀咕著,“唉,水深火熱啊,我一個搞農林的被希銀趕鴨子上架硬拉來這邊找銀礦,這人是不以為銀礦和鐵煤那樣想挖就挖啊?帶著船隊過來的,拉著礦石就走?真是想屁吃呢!”

抱怨的少年又看了看前方,那裏一條小河,最快處目測也不過四百米,和長江黃河珠江河那些動不動幾十公裏的入海口完全沒的比,但優點就是,這種小河的泥沙小,入海口基本不會有太大變化,哪像長河口那些地方,幾千年下來,能沖出一個半個省的面積。

“這河應該是靜間川,找到這裏,基本就找到石見銀礦了。”隨著小船進入河口探路,再用角度測量周圍山川的高度,林鐘期也很快確定了這條河的名字,不由得有點小興奮。

石見銀礦簡直是得天獨厚的地方,這不但是最大的露天銀礦,離河道入海口更是只有八公裏的距離,只要找到這條河,基本上就算是找到銀礦了,剩下的事情,就是派人派船,過來挖礦冶煉。

人口問題不大,如今希銀老大已經是能輕易買賣、咳,不是輕易調動萬人以上人口的存在了,但問題的是人太多,這地方也供應不起糧食,所以暫時他們的船隊只有兩百來人。

都是老大精心挑選的健壯男兒,他們將會在這裏修築港口,平整道路,順便把礦山上樹木砍掉,大量燒碳,然後修築熔爐,準備就地冶煉白銀。

白銀和鐵礦不同,這種貴重金屬之所以貴重,就因為他們的稀少,一石礦石裏得銀二兩就算是很高了,好在石見銀礦旁邊就有方鉛礦——或者說銀本來就是這邊銅鉛礦的伴生礦石。

林鐘期為了來這裏,下遊戲時,還專門飛到扶桑田的石見銀礦紀念館找資料,這個紀念館裏不但存族了歷史上這座礦山的每個遺跡地點產出,還可以親自去礦山遺跡感覺當年最大銀礦如今的模樣。

這些都是為了親自來這裏挖礦啊。

按著計劃,船上有各種挖礦工具,木匠石匠也帶上了,上岸之後,先修築簡單的木質長棧道,然後就是修簡易港口屋,依山靠墻,免得被台風一卷就走。

再是路,雖然只有八公裏,但要在這幾乎原始的地區開辟道路,大家也要抓緊時間。

林鐘期沒有管理才能,但這些船夫都是跑過渤海線,家裏都被打點好的,希銀大佬非常看重這座銀礦,所以他們的家人都被帶進如今擴建的遼東城裏,衣食供給富足,免了他們的後顧之憂,也免和希銀老大的後顧之憂。

再者,這裏的偏僻荒涼,船夫工人們語言不通,補給船一月才來一次,想跑也沒處跑去。

於是他就從風浪還算平靜的四五月出發,越過了這個時間只有二級海況的黃海,0.1到0.5米的海浪,古代船勉強應付的來,再加上沿著海岸線,見勢不對就避浪。

說到底,黃海雖然不如地中海那風平浪靜好渡日,但只要不搞什麽橫穿,苟著過來,還是勉強能夠生活的。

林鐘期就這樣,無聊地在扶桑待了大半年,他還降服了周圍的一只土著部落——這只部落開始想要襲擊他們,結果這些拿石頭木棒的瘦弱人口豈是裝備精良的船員對手?更何況希銀極有先見之明地在船上放了幾個捕奴、咳,是招攬少民的能手,一番暴錘後,再給他們吃點大米,便讓全成了希銀的手下。

於是在經過一番魯賓遜那樣的開辟田地,捕魚打獵後,做好準備的他們就開始挖掘銀山。

這是少見的富礦,修出水車,借水力碾碎礦石,再用灰吹法,將經過挑選的礦石砸碎的放入爐子,覆蓋木厚木碳,燒上兩日,等燒碳和礦燒成一團,這這石礦團放入溶化後的鉛水爐裏,再進一步熔煉成銀鉛合金。

最後用焦炭,把銀鉛合金再熔煉一次,出來的便是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