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明修棧道

在渤海商討著怎麽拿下晉朝最後一只大軍時,項城這小地方,也處於天塌地陷之中。

低矮的城墻之中,街道上行人稀少,官員的牛車來往時,都掛有喪儀。

而士卒們士氣低迷,惶惶不安。

這是必然的,因為前面的路該怎麽走,全軍上下,沒有一個人敢開口。

去年十一月時,東海王帶著大軍離開洛陽,朝中文武百官跟隨而出,他先去洛陽南邊兩百裏外的許昌鎮守,然後又去許昌東南邊兩百裏的項城,便像冬眠的烏龜一般,乖巧地縮在裏邊不動了。

項城是楚地,曾經是楚霸王的祖地,但如今只是一處小城,這裏唯一的好處,就是離淮河很近,江南的糧食可以供應上來。

而到十二月時,石勒在河內郡被上黨軍大敗後,不知是想通了,還是羨慕起了上黨的強大,他不想再過流浪的日子,準備南邊打一片根據地。

他收拾殘兵,在江淮一帶,也就是東海王駐紮的項城附近,攻城奪地,而東海王就像沒看到一樣,默默縮著,從十二月到次年的三月,都在和朝廷打著嘴仗,還讓江南的瑯琊王打徐州的刺史,只因為後者是他的老對手。

東南邊的瑯琊王沒有兵去救洛陽,打徐州倒是積極得不行,因為只要滅了徐州的刺史,就能把江西一帶納入手中,勢力再漲一波,占據整個東南。

到了二月時,石勒的重新糾結起的大軍攻陷了許昌,東海王還是和死了一樣,不敢出兵。

而到三月時,東海王都真的死了。

大軍總要有個頭啊。

宰相王衍就很有自知之明地推脫:“哎呀,我從小就不想當官啊,混到今天的地位只是運氣和時間的積累而已,現在這局面我這無能之輩抗不住啊,我覺得襄陽王血統高貴,你們找他吧?”

襄陽王才二十多歲,以前都坐得冷板凳,當然不接這茬,而百官還是推舉王衍,耽擱了七八天,東海王都放臭了,後者知道躲不過,只能說先一起回東海封地,為他辦喪事。

於是今日大軍將出,但如何走、怎麽走,王衍卻是說不出來。

在將領們反復詢問後,他才勉強回說大軍同出,一起去東海,向東走便是。

將領們也擔心得不心,人心惶然之下,也沒安排戒備,東海王一死,將領們各自不服,王衍又沒有統合將領的本事,只能讓他們各自為政。

一個和尚挑水,兩個擡水,三個沒水。

同樣的,東海王手下的四位將領們,誰都不想當探查敵情的前軍和斷後的後軍,當然也沒有護衛兩側的翼軍,於是十幾萬大軍都圍繞在一口棺材周圍,簇擁著棺材東出,像一群沒有頭領的肥羊,遊蕩在路上。

沒有前軍,也沒的指揮,這只隊伍的速度極慢。

每天能走二十多裏,就已經是厲害的一日了。

加上三月春寒,不少官員受不了這遠行的苦,一步三停歇,王衍更是覺得大軍在旁,走慢一點,避免軍隊拉長,這樣更安全。

也因此,東海王死了十幾天,他們還沒有走出一百裏。

而這時,石勒來了。

-

在另外一邊,因為東海王才死不久,所以蒼秀兒並不急。

怎麽也是十幾萬大軍,熬上十天半月沒有問題。

徐策也需要時間來統合手下這三方匯集的雜牌軍。

他定下的目標的兵貴精而不貴多,將手下的將士都換了一身裝備。

這種財大氣粗的手買人手辦法可以說是瞬間生效,雖然只是給普通步卒一件四個薄鐵片相連的簡易板甲,但這種東西在渤海郡本地的士卒看來,這些都是比他們性命還要貴重的東西。

別的不說,士氣大震是肯定的。

然後便是操練配合,徐策要求也不高,把跟著戰旗幟改換戰陣的速度再提高一點,就已經是超過如今戰鬥水平線了。

這些都準備好之後,大軍便開拔南下。

蒼秀兒選的路線並不是走陸路,而是走水路。

渤海郡有一條河叫清河,這河在古代非常有名,旁邊的郡叫清河郡,河水可以從渤海直到黃河,然後順著另外一條河到項城,在這兩條河一條順水,一條逆行,但速度肯定是比人走著快的。

因為如今渤海郡並不能從陸路上保護運送近兩萬大軍的糧草,這是需要很長的補給線的,而渤海南下項城有千裏之遙,這樣的距離,都是王彌和石勒的亂軍範圍,很容易受到攻擊,若糧道被截斷,結果就不是救人,而是送人頭了。

因此,走河水雖然慢一點,至少穩當。

但徐策果斷拒絕了這一方針。

這位在幾座大山面前乖巧的小哥哥在說到行軍打仗時,鋒芒畢露,淡然表示:“不需要。”

他讓步卒後軍隨船而來,讓輕騎每人只帶二十斤的食物,從渤海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