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罵殿(第2/3頁)

那措辭,憤怒中隱含一種急躁,令人詫異。李相忽然想起聽說的一個傳聞,據說年輕的西番王十分害怕他的姐姐,一心要將這位王女給送出去,如今看這態度,這位王更憤怒的,好像並不是姐姐被欺騙這件事,而是姐姐要回家這件事……

李相苦笑一聲。

國書這一手,厲害啊。

哪怕是西番王女親自作證,都有可能被翻轉,但是從西番國內發來的國書,誰又能翻案?

皇帝坐在禦座上,以手支額,一言不發。整座殿中落針可聞。

這個時候沒有人敢說話。

當然,這個人不包括聞老太太。

她總是在該瞎的時候瞎,好像完全沒有感覺到此刻的肅殺氣氛,上前一步,開了口。

她一開口,太子就一抖。

“陛下。老婦先前說聽見令人憤怒的奇事,因而揮杖傷了石獅。如今也該說說此事奇在何處。老婦人想先求問陛下與各位大人。張洗馬是陛下親自簡拔為太子之師,以陛下聖心燭照,以諸位大人識人之能,當真會認為張洗馬是無恥貪色之徒嗎?”

眾人默然。

自然不會那麽容易輕信,但是事關皇家顏面,又有太多話不能說。

“女孫文臻,自入宮入朝以來,不說頗有建樹,也當得起為國盡忠,為民謀福這八個字。她獻出美食無數,創立夜市,江湖撈開遍東堂,以實業接納救助無數貧民,更以江湖撈一成收益,撥建三問書屋,亦遍及全國,免費借書,提供住宿簡餐,惠及無數貧苦士子。她尋回紅薯,找到玉米,免天下饑餒之苦,更不要說協助宜王殿下,不費一兵一卒,平定長川,使我國土免分裂之災,百姓免流離之苦……十七八歲女嬌娥,別人家閨中繡花待嫁,她在兩川兇險之地奔波,就這樣,還要遭受風刀霜劍,背後攻訐!”

“老婦山野之人,也知為臣當為國盡忠,為將當馬革裹屍。但為國盡忠者不可死於國,馬革裹屍者不可受背後箭,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死於風雪!”

“老婦還記得一件事。當初長川易以福壽膏暗害滿朝文武,是文臻最先發現並救助,那段時間文臻日夜不休,奔走於各位府邸,護持各位大人渡過難關。在座者想必亦有受惠者,但是現在老婦人瞧著,俱都是漠然面目,世人趨利避害、獨善其身,記仇不記恩之醜態,原來並不獨於民間耳!”

在場官員人人不能安坐,俱汗顏垂頭急退。

“福壽膏之害,諸位大人心中應該明白。文臻救各位的,不僅是仕途,還有性命身家。文臻不求回報,也未曾以此為功。但這般的恩惠,就算不足以讓各位大人為她挺身而出,難道把持本心,不隨波逐流落井下石也做不到嗎?”

“諸位大人的性命、仕途、身家,難道都不值得撐起一回鐵骨嗎?!”

……

瞎眼老婦之前,滿朝文武齊垂首。

沒有一個人能接話,敢接話。

誅心之問。

便是自問清正,立場公允的李相蔣鑫等人,也聽出了一頭慚愧的汗。

聞老太太筆直向聖而立,微微下垂的嘴角,撇出剛硬的弧度。

文臻並沒有要她駕前罵群臣,相反,她只是分析了一下紅薯沒種出來的原因,讓聞老太太有空對德妃娘娘提一嘴。再三稱此事無妨,等她回來也一定能輕松解決,請祖母不必擔憂,萬萬不可強出頭。

可她意難平。

她這把年紀了,多活一天也是多浪費一天糧食,怕什麽打擊報復?這起子無情小人,她今天得把他們罵服氣了。

不僅要當面罵,還要變著花樣罵,還要給他們罵出記憶和教訓,罵得他們從此以後,再也不敢隨波逐流,落井下石!

她知道今日得罪的不僅是群臣,還有皇帝,口口聲聲,亦在責他看似溫厚懦弱,實則涼薄。

聞老太太看著表情淡淡的皇帝,心中冷笑。

既然是溫厚寬慈聞名的主子,自然也不能因為一位瞎眼老婦為受怨孫女張目,怒罵群臣便降罪罷!

“老婦眼盲之人,半截身子已埋黃土。想來便是今日宮中為孫女說幾句的機會,也難再有。但一朝為臣,官聲如何,自己知道,百姓知道,三問書屋的貧苦士子們知道,未來百年之後,便史冊不載,民間散卷知道!”

眾臣霍然擡頭。

皇帝眼眸一跳。

所有人瞬間出了一身汗。

文臻很早就開始辦三問書屋,如今已經不知道辦了多少間,恩澤士子無數,這些窮苦書生,想必都視她為恩人,一旦得知她被冤枉,被虧待,可想而知,會流傳出多少影射當今的話本傳奇,而這些話本傳奇,自己想必也要扮演一個不光彩的角色,百年之後,都要在人們的嘴皮子裏車軲轆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