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極具超現實魔幻主義的夜間烏雀山, 成為了不亞於宇宙第一P圖師NASA發布的美景。

當這副美景,登上了《世界》雜志封面,一直對“烏雀山大橋”概念模糊的外國友人, 終於見到了這座建設中的橋梁。

“他們能夠在3年內, 克服低溫、地震、高空的束縛,建成一座三千米長的高速大橋。”

“我們還在傲慢的認為, 中國沒有藝術的時候,他們已經在大山深處,用夜以繼日的建設, 點燃了一條沉睡的巨龍。”

《世界》截取的圖片,宛如山脈中一汪金色的河流。

人類對於美的想象, 都濃縮在了這方光與暗之中, 逆流盤旋,靜謐又喧囂。

沒有任何的網絡言論,比這本成立於1857年的雜志更具權威。

它展現出來的藝術感, 遠比克裏姆之類的專家叫囂一百遍“不具有藝術”更加有說服力。

雜志發售之後,普通民眾被這篇報道呈現的美感驚訝。

同時, 卻在詳細的內容裏,擁有了更深的感觸。

美不美, 那是藝術上的東西。

快不快,那是生活相關的東西。

3年建成三千米的盤山橋, 立刻激起了普通民眾的渴望。

哪怕是生活悠閑、慢節奏的普通人,也想擁有這樣迅速的建設工程!

“美國真的應該請這群工人來修橋,這樣他們就不會一座大橋五年都沒法修好了!”

“歐盟總部大樓用了十三年時間翻新,與此同時,中國可以建起一萬兩千米的大橋。”

“我真是受夠了門前修上十年的道路了,我打賭讓中國人來修, 我就不用天天繞道開車回家!”

即使專家努力抨擊中國豆腐渣工程,也擋不住廣大普通群眾對中國速度的羨慕。

烏雀山大橋藝術感的爭論,逐漸變成了對中國速度的追捧。

43小時修復的北京三元橋、9小時改造完成的龍巖火車站、時內拆除的南昌立交橋,都成為了網絡討論的熱點。

那些早就震撼過國際社會視頻,再次被翻找出來。

中國的基礎建設能力,竟然悄悄從快,變成了又快又美。

無數人發自內心的感慨,烏雀山建設場景都這麽漂亮,不知道橋梁真的建成,得多震撼人心。

“我實在太期待它建成的時候,滿山車流燈光的樣子了!”

“我從沒見過海拔這麽高的橋,如果它建成了,我一定會親自去中國,試試開車通過這麽一座橋梁。”

“什麽是藝術?我不懂。但是我見到它的那一瞬間,就被它深深吸引,沒有任何藝術品能夠做到!”

律風的微信,正一條一條地接收著消息。

那些英語、德語、法語的截圖,配上了簡單的翻譯,源源不斷的跳到他眼前。

拿到視頻並發布在網上的丁鴻達,總是熱衷於截下這些討論,發送給律風。

即使律風沉默冷淡,也無法阻止丁鴻達努力和他達成一致。

丁鴻達興奮的說:“律工你看,這些都是網絡上最真實的聲音!來自世界各地!”

日語、法語、德語、英語,都配上了簡單的機器翻譯。

比起克裏姆傲慢囂張的抗議,以及某些媒體別有居心的擔憂,這些普通人的言論,更能代表烏雀山大橋給國際帶去的振動。

他說:“全世界都羨慕我們有這樣一座橋,他們比克裏姆更懂得欣賞藝術!”

律風微微一笑,並不覺得這些外國人的認可有什麽值得驕傲的。

可是丁鴻達的態度,顯然更符合普通人的憤怒。

他們恨不得跳到克裏姆臉上講述烏雀山大橋的藝術感,叫這位傲慢無禮的英國人擦亮那雙破爛的眼睛。

太直白太血性了,使律風不能再保持疏離。

“謝謝你,丁記者。”律風認真的回答著丁鴻達的善意,“歡迎你明天來觀看烏雀山大橋合攏。”

他發誓,明天會對丁鴻達熱情一點。

至少,給丁鴻達多說一說烏雀山大橋的未來,讓這位記者有話可寫。

哪怕律風不在意國外的評判,他的心情也毋庸置疑的開心起來。

他在英國,見慣了悠閑懶散的英國效率,沒人比他更懂基礎建設的難點和痛點。

真正備受贊譽的中國速度、中國藝術,永遠離不開烏雀山大橋的建設隊伍,和日日夜夜堅守崗位的工程師們。

沒有他們徹夜奮戰在烏雀山寒冷的基地,也不會有網絡上這些艷羨與誇獎。

律風心情愉快的在建設工地裏忙碌,為即將到來的大橋合攏做著最後的準備。

烏雀山兩端建設著橋梁鋼結構骨架,明天高總工一聲令下,這座等待許久的巨龍,就能擁有最完整的身軀,為烏雀山大橋畫上圓滿的感嘆號。

律風要做的工作早就隨著大橋建成主心骨圓滿完成。

但他仍是向國院申請延期,計劃親眼見證熟練的建設工人和控制吊裝的師傅們,完成大橋合攏這歷史性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