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第2/4頁)

李旦沉吟了一會:“祖母,這件事誰也說不清楚。原本以為壽命由天注定,原來不是。後來又懷疑是國祚和帝王壽命有關,看來也不是,也有那二世、一世而亡的長壽皇帝。”沒錯,說的就是他媽,但如果媽媽幽幽的出現,並且質問他說的到底是誰,那就說是五代十國的慕容垂什麽的。“漢唐兩代,皇帝的壽命都是越來越短,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飲食用具並無變化,卻是……”而且只有皇帝短壽,皇後太後的壽命變化倒是不大。

其實他還懷疑另一點,可能開國的皇帝沒那麽多糟心事,兵權在手,朝堂上沒有幾個人敢於違抗,後來的皇帝們一繼位就要面對積弊,大臣們倒比皇帝倨傲,有心無力的事情太多,還要天天被諫官噴:你比你祖宗可差遠了!但是這話不能說,現在依然會被罵。

用針紮李恒不是目的,讓他們徹底的、系統性的學會醫術,然後自行研究這個問題,才是目的。

當年死後養生小組成立的目的也是這個,但小組成員因為研究無果,就放棄了。

李純邊取穴邊感慨:“如果我沒有生病,就不會服丹,不服丹就不會脾氣大變,脾氣不變就不會濫罰宦官,這群膽大包天的殺才又怎麽敢弑君呢。如果我不死,怎麽會讓皇位落在你這不肖子手裏!”

李誦心裏也是這麽想的。

李恒:“疼疼疼疼!!!”

“老實點!年僅三十歲就中風!還是因為打馬球受驚而導致的!一點城府都沒有!”

“現在還敢大呼小叫,難道我沒教過你喜怒不形於色嗎!!”

教是教了,但現在金針戳在骨頭縫裏,那種又酸又麻,順著脊椎傳上來的吱嘎嘎啃骨頭的聲音過於嚇人。

太醫不敢用這種激進的手段給皇帝治病,另一個原因則是二人一激動、李恒一動,下針歪了。

李治也是這麽想的。日常買了一葫蘆的補氣益壽丸回來,這東西用麥芽糖、陳皮、青梅、草珊瑚、薄荷、茯苓制作而成,酸甜清涼,可以當零食吃。吃多了也沒什麽壞處,只是容易餓得慌。

……

追封太後之後,對太後的父親自然也有追贈。別的太後或許會止步於此,但郭太後的祖父更了不起,那可是大名鼎鼎的汾陽王郭子儀,一千三百多年後還有一個頭頂桃心的黑胖子因為仰慕汾陽王,而給自己小兒子起名為郭汾陽。只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郭子儀和武士彟坐在一起,前些天恰巧聚會,恰巧偶遇。主動上前搭話,約定了見面的時間。

郭子儀思考如何婉轉的提出一個問題:要用怎樣的心態來面對女兒/孫女有可能要臨朝稱制的尷尬局面呢?別說是女兒孫女篡位,就是那些兒孫篡位的死鬼,也是一樣的尷尬,輕則斷絕關系改名換姓,重則憤然投胎,以示自己道德高潔並且是忠臣,不吃後來的非法祭祀。只有武士彟一個人,是眾人皆知的淡定,和唐、周兩邊的關系都好,這固然是武皇後和唐朝關系還算融洽的原因,也有人暗諷他臉皮厚。

唐朝的皇後、妃子,自則天皇後之後,個個都比漢朝那些臨朝聽政的太後們更熱衷於參與、指揮朝政,網絡黨羽,誅鋤異己。以前的郭貴妃,現在的郭太後在朝中又很大一批擁躉,除了她自己做事得體之外——郭子儀不想居功自傲,但也很清楚的認識到,這和自己的功勛有很大關系。兒子娶公主,孫子們娶公主,孫女入宮做皇後,都當年那點微末功勞的遺惠。

現在地府中就有傳言稱,郭太後想要臨朝稱制,效法武後。說的言之鑿鑿,反復親眼得見。郭子儀不知道到時候該如何面對李唐皇帝們,除了謝罪之外還能幹點什麽?用不用現在提早躲一躲,還是找一個極為坦蕩且忙碌的差事,以避開尷尬的局面?還是去吐蕃地獄幹點什麽?

武士彟何其聰明,聽他暗示了幾句就明白了,心下也揣測,別看郭太後已經喪夫喪子,她今年才四十多歲,比起當年的武皇後,更是年輕力壯。說句不該說的,郭太後現在要是找兩個男寵,說不定還來得及再生個親兒子,完全不用考慮是讓侄子繼位還是讓兒孫繼位的問題。。。

這是最壞的可能性。最好的可能性就是她沒有野心。他只拿最好的可能性來說:“汾陽王家女公子,幼受庭訓,長成良媛,一向承歡膝下,又受皇帝太子深恩,焉能如斯?”

對方再問,他才婉轉的說:“賢弟,你去的早,不曾管教過她。”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汾陽王去世時,她才兩歲,這負什麽責呢?時間過的真快啊,轉眼四十年。

郭子儀又找到李泌,給他帶了小禮物——幾本書,問了問他:“長源,你說我該如何?”

李泌並未沉吟:“我給你算一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