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第3/4頁)

李世民暗暗疑惑,他也師承虞世南,褚遂良也是,虞世南的學生大多是官員,怎麽會輪流到給人抄書為生。走過去過去隨手一翻,就笑了,就這個字,徒有其表無筋無骨,全篇肥肥實實的字,像是一碗鱔魚羹。地府的魚羹實在是少,稀少昂貴,數量不足。當年是他重點提倡寫字要有骨力。

書店老板又指著墻上的一副字介紹道:“這是李太白的酒醉狂草,真跡!掛在酒壇子旁邊,四舍五入就是和李白對飲啦。”

真跡倒是真跡,詩作寫的也很好,提到了他在陰間結識的古人,依然是豪情萬丈、高高蒼穹的風格,只是不能理解為什麽一副娟上會有中縫。

因為這件衣服來的有趣,是李白又又又沒錢結賬時,別人替他結賬並求字。倉促間只有筆墨,沒有好紙張,就脫下身上的新衣服,請李白題字在衣裳後背上,回家之後四四方方的裁下來,拆開中縫的縫線,兩塊布修剪好了,用宣紙在後面托好,一裝裱,除了有一道淺淺的中縫之外看起來很完美。

“本來有兩幅,杜甫給我寫了匾額,換走了一幅。”書店老板得意叉腰,他有很多塊匾,全是書法家真跡!

太宗這才來了興趣:“有王羲之的真跡嗎?”提到王羲之時,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沒有,隔壁有王獻之和他們兄弟的。”

李世民嘆氣,王獻之的字太嫵媚了,怎麽說呢,唐朝的皇後們寫字都沒有他那樣嫵媚——也沒他那麽好。最後買了一副鐘繇、一副衛夫人的真跡,錢不重要。推著借來的六十多斤詩集回去:“李隆基,把岑參的詩抄三遍,杜甫的詩抄一遍。”別時間長了變成不識字不會寫字的文盲。

李隆基長舒了一口氣,感激不盡的站起來:“喏!喏!我一定仔細寫好。”終於能看見字了!看來給劉邦送禮果然有用,漢高祖在漢朝之中雖然不像唐太宗這樣人人敬畏,但他是真有本事。就是嘛,則天皇後真滅了唐朝,而我只是差點,憑什麽她能安然無恙的持子媳禮,兒女成群聽從差遣,拿楊玉環織的布賣掉,還享受生活。近年來太穆皇後回家就忙著揍我,都沒力氣找她的麻煩!太不公平!

劉邦:(⊙_⊙)我還沒說什麽呢。

唐玄宗豈能坐以待斃,這兩年想起來可以迂回作戰,既然爹和兒子在旁邊裝鵪鶉,孫子勸過也無效,就偷偷的給漢高祖用酒肴和陪葬品行賄,請他以非親非故局外人的身份,來勸一勸唐太宗。就要兩樣東西,一個是自由,另一個是尊嚴。

劉邦不是很用心的勸,有時候管用,有時候不管用。今日看唐太宗忽然轉變政策,不由得一拍大腿,暗叫不好。這小子現在沒什麽顧忌,將來要是到我這裏撒潑可怎麽辦?立刻找過去。

李唐的皇帝們正在開會探討,李隆基油鹽不進,到如今還覺得是群臣負他,怎麽辦?將近二十年了。

劉邦笑嘻嘻的敲門進屋,在門口就聽見他們談論的內容了:“小兄弟們~我倒有個妙計。”

他這個稱呼,別人無法反駁。

李淵只好說:“劉兄請坐。”

“漢高祖請講。”

“鎮子裏一直都說要修個水渠,流經各家門口,可是至今沒有人肯幹。”

李亨說:“漢高祖,我每次挖土,很快就會恢復。水渠還沒挖到三國,西漢的部分就恢復了。秦朝的大水池用的是法術吧?”畢竟他們那兒每隔幾年就有小仙女飛來飛去。

劉邦道:“你不懂,用磚石貼面可以。磚塊燒起來不難,媚娘會。”好啦,我給他弄到了一半的自由。至於王菱怎麽當監工,那我就不管了。

李隆基呢,學什麽都快,很快就掌握了燒磚的技巧。

李世民看了看日歷:“到日子裏,我走了。”

王羲之好找(一開始好找),諸葛亮難遇。

早已結識了劉備,但最後是李靖替他約到了諸葛亮。

唐玄宗上元元年建立的武廟,籌備了武廟十哲位列兩邊。左列:武安君白起、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衛國公李靖、英國公李勣。

那年唐玄宗的風評還不錯,被供奉正中的姜子牙興沖沖的籌措聚會,來了六個人,在那之後就認識了。

《李衛公問對》中,李世民和李靖一起贊美諸葛亮。

李靖李勣都在帝鎮外不遠處等著他,近年來地府的威勢漸高,君臣聚會也不在被提防。二人拉他上船:“主公一向可好?”

“主公又胖了。”

李世民拍拍肚子:“唔,有點發福。”

又路遇了李道宗、柴紹等人。

諸葛亮早已等候在酒樓中,這是第一撥,這次回來述職已經排了七天的聚會。捏著羽扇起身拱手:“唐太宗錯愛,孔明幸甚。”主公、雲長都轉達過邀約。

李世民有點小激動:“武侯與烈帝千古佳話,惜乎,我的臣子雖然各具才幹,都不如武侯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