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21(第4/4頁)

[39]在1968年上映的美國電影《太空英雌芭芭麗娜》中,芭芭麗娜(Barbarella)是一個專門收服太空妖魔鬼怪的女英雄。

[40]著名的荷蘭哲學家巴魯赫·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將自然分為“產生自然的自然”(natura naturans)和“被自然產生的自然”(natura naturata)。

[41]歐內斯特·胡頓(Earnest Hooton,1887—1954),哈佛大學人類學教授,美國著名人類學家和犯罪學家。

[42]卡爾西迪烏斯(Chalcidius)是活躍於公元4世紀的哲學家,他將柏拉圖的《蒂邁歐篇》(Timaeus)翻譯成拉丁語,並進行了評論。

[43]1942年11月29日,美國波士頓發生火災,燒毀了坐落在波士頓中部的椰林夜總會,致使三百多人喪生,一百多人受傷。

[44]《多福之國》(Poly-Olbion),英國詩人邁克爾·德雷頓(Michael Drayton)的代表作,詩中描繪了“不列顛島”的美麗風光和光榮歷史。

[45]朱迪·嘉蘭(Judy Garland,1922—1969),著名女演員,曾被美國電影學會評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之一。晚年不幸,離婚後事業也陷入低谷,最終自殺。斯特拉·達拉斯是1937年的美國電影《慈母心》(Stella Dallas)中的女主角,原本是工薪階層,嫁給了上流社會的丈夫之後育有一女,曾經以女兒為唯一的人生寄托,但在一場旅行之後發現自己的出身可能限制女兒未來的發展,最終做出了自我犧牲。

[46]芭芭拉·斯坦威克(Barbara Stanwyck,1907—1990),美國好萊塢影視演員,代表作《斯特拉·達拉斯》《荊棘鳥》。

[47]維吉爾(Virgil,公元前70—前19年),奧古斯都時代的古羅馬詩人,有《牧歌集》《農事詩》《埃涅阿斯紀》三大傑作。

[48]約翰·韋恩(John Wayne,1907—1979),好萊塢明星,以出演西部片和戰爭片中的硬漢聞名。

[49]魯克麗絲(Lucrece),莎士比亞創作於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詩歌《魯克麗絲受辱記》中的人物。

[50]弗洛伊德認為任何人都是“多相變態”的,最初的幼年時期,人們的原欲為口腹之欲,隨後指向肛門,然後才指向生殖器,而並非一開始就以性器作為欲望的對象。

[51]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1757—1827),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版畫家。早期作品簡潔明快,中後期作品趨向玄妙深沉,充滿神秘色彩。代表作有詩集《純真之歌》《經驗之歌》。

[52]理查德·J. 戴利(Richard J. Daley,1902—1976),出身於美國最有實力的政治世家之一戴利家族,曾先後六次當選芝加哥市長。

[53]美國第38任副總統。

[54]帖木兒(Tamburlaine),帖木兒帝國的創立者,東亞的征服者。

[55]愛德華二世(Edward II),英格蘭國王,據推測是一名同性戀者,他的一生被寵信的弄臣和叛亂的貴族主宰,以致最後悲慘地死去。

[56]喬·納馬思(Joe Namath,1943—),著名橄欖球運動員,是那個時代男人和女人的偶像,被稱為20世紀60年代的風雲人物。

[57]立體派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運動和繪畫流派,1908年興起於法國。代表人物有畢加索和布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