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伐檀(3)(第2/4頁)

但蓬萊島給了她一個啟發——提前經營好此處,真等到情況最危險的時候就跑路!

老子不奉陪了!

想到那個場面,陳嫣忍不住捂嘴笑了起來…周圍的婢女不懂陳嫣為何會如此,還覺得有些奇怪呢。

就像有一個壓在心頭的大石頭忽然被搬走了一樣。

說起來陳嫣心中類似的想法早就有了,很難說她一開始讓人尋找島嶼沒有這樣的想法潛藏於心。只是她自己不願意在有結果前說出來,人的心理活動是很復雜的。

至於說蓬萊島安全不安全,陳嫣只能說真的很安全!

這裏必須要說的是時代不同,認知也會不同。對於這個時代的華夏民族來說,除了中原地區和原來楚國地盤,天下別的地方其實都不算自家的,哪怕這些地區已經是自家土地了。比如遼東,有幾個中原人在意?陳嫣在遼東搞造船廠,規模都那麽大了,連個多看一眼的人都沒有。

從這個角度來看,華夏民族一直都不是一個很有侵略性的民族,這個民族只是對‘大一統’有著極強的執念而已。被認為是華夏大地的土地,全都要統一,但凡有點兒志向的君主都有這樣的期待。而原本華夏大地之外的土地,哪怕是雄才大略的皇帝,也很少有人對其感興趣的。

歷史上確實有一些著名的君主將那些土地拿下,可是管理上依舊很松散。這些土地日後或許會成為華夏大地的一部分,後來的君主會將其納入統一的規劃中。有的則會剝離掉,成為異族建國所在。

明白這種心態就能弄清楚一些事了,漢武帝一生征戰無數,北擊匈奴,南征南越、東服朝鮮、西定西南夷,在後世來看功勞赫赫,都是影響深遠的大事。但在這個時代的人看來,其實很沒意思。

很多人都說是好大喜功,確實顯示了漢家威嚴,但也就是如此了,有什麽實際的好處嗎?

北擊匈奴也就罷了,匈奴本來就是大漢的心腹大患!趕跑了匈奴,大漢人民也能過上安穩日子。可是南越、西南夷、朝鮮這些對於大漢有什麽威脅嗎?而收歸他們的土地更是沒意思。

現在的大漢有人地矛盾,但那是在中原地區,中原已經成熟的地區地狹人稠,再加上土地兼並,對於農民來說日子可不好過。但是真要說缺土地嗎?往南方尋一尋,大片的土地呢!然而這有什麽用?中原地區的百姓輕易不會去的!

本來國家南方的土地就沒有被消化完,再說其他更偏遠地區的土地?可別笑死人了!

歷史上很多華夏周邊的小國家、小部落傾慕華夏文明,有自願舉國投效,成為華夏一部分的。按照正常思維,這是送上門來的大餐,不要白不要吧?但事實就是,華夏的歷代王朝,常常有拒絕的。

藩屬國可以,但成為真正的國土,那就不行了……

開拓新國土,說起來是很大的功業了,但這並不能讓朝廷中上到皇帝,下到小臣忘記這背後意味著什麽。成為國土就得派人治理,光是派人去這等偏遠地區就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了!

然後還有異族難治的隱患…朝廷會花錢鎮壓邊區造反,下大力氣治理邊區異族,但那是因為那時候的邊區已經被經營出來了!人口眾多,土地肥沃,舍不得放手。而對於還沒有並入國內的藩屬國,顯然不具備這些。

從這些角度來看,陳嫣要是真在蓬萊島經營一番,那就是真的安全!

她那便宜姐夫算是很有志向的皇帝了,但也不可能跨海去征服蓬萊島。一方面是政治阻力,攻打和大漢領土相連的土地,大家還好想一些。可要跨海征服海外,問問誰願意吧!

另一方面,即使他有這個想法,也有人支持。以此時現實情況,組建能夠跨過海峽作戰的海軍,這也太玄幻了——不是完全沒可能做到,而是真的去做的話,其中要遇到的艱難險阻遠遠大於收益!

這麽一想就想的深了,陳嫣自己也覺得好笑——怎麽就想到和劉徹分道揚鑣、彼此對立了?事實上,只有最差的情況才會走到那一步。如果情況允許,她肯定是盡量讓一切都處在安全線內。而蓬萊島,始終只是一個預備計劃而已。

想到這裏,陳嫣開始寫回信,主要就是針對蓬萊島的。

首先,她讓人在蓬萊島北面和西面經營幾個聚居點,然後選取一個最適合的港口,方便日後經常性的靠港。

緊接著就是搞甘蔗種植園,先不用深入蓬萊島腹地(或者說以現在的人口和各方面條件,也沒有能力深入腹地),就在沿海地帶活動就行了。

以甘蔗園為主體,配套種植糧食作物,至少得完成島上的自給自足才是。

等到經營蓬萊島獲利,就能在港口後方興建城市了……

陳嫣的計劃很好,但這個計劃中有兩個問題,第一是錢,第二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