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伐檀(1)(第3/4頁)

‘第一代’至少能將人穩當地帶到印度一帶…此時應該稱之為‘天竺’(‘身毒’這個翻譯是古代人翻譯‘天竺’的時候翻譯錯了的結果,直到玄奘法師西天取經,這才糾正過來)。

在下令抓緊研究第二代海船之余,陳嫣以第一代海船為資本,和此時大漢的海商們做交易。她得到了進入航海業而不受到打擊和阻撓的特權——別小看這個,海商這個圈子本就非常排外,一般人甚至不知道。而知道的人想要進入,也難如登天!

已經做大的海商不會和新來的分享海圖、分享商品渠道、分享水手的培訓經驗……這些也就算了,大不了自己從頭做起就是了。關鍵是,已經做大的海商並不止於如此,他們還會在海上使絆子。

大海這麽廣闊,又有這麽多風浪,真的發生了什麽,誰又有證據呢?

就算是陳嫣,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若是不打算掀桌子大家都別吃飯了,也得照規矩做事。

陳嫣進入航海業,一開始的時候也不是為了賺錢,單純是為了培養水手、探明海圖。培養水手不必說,而探明海圖這一點就很有說頭了!此時從齊地到閩越之地的海圖其實已經很清晰了,只是被各家秘藏,不願流落出去。

而從閩越到南越一帶,知道這段海路的人就陡然減少了!

不過不管是到閩越,又或者到南越,別人的海圖陳嫣都有些看不上。此時的海圖探明工作做的是很粗糙的,有的時候一條路明明有風險,有的人硬著頭皮也要上。因為這種風險在可接受範圍內!如果要重新試驗出一條更好的海路,先不說存不存在,就算是存在,也很有可能是海商無法負擔的。

很可能在自家找到之前,就先被拖垮了!

陳嫣一方面敬佩這個時代就已經開啟航海之路的勇士,另一方面又不信任他們的海圖——其實海商們的海圖雖然秘密,但只要陳嫣給的起好處,也是能交換到的,只不過陳嫣看不上,所以選擇了自己探索。

這麽做雖然讓航海事業的進度拖慢了一些,但在總體上來講好處也是很多的。第一點,從齊地到南越之地的海圖安全可靠,而且自己探索的,熟悉程度也不能同日而語。第二點,這樣的探索之路培訓出了一大批水平遠高於現在普遍水平的水手,這些水手就是種子,將來能分散到各只船上,作為引導者。

第三點,為海路探索培養了人才,也積累了經驗——這才是最重要的!要知道從南越到天竺,再到阿拉伯海,最後進入紅海,這條海路可是如今還沒有人走過的!到時候每多走一段,海路探索就要提高一個難度!

桑弘羊在齊地一直替陳嫣操心這件事,如今有了結果就用最快的速度傳了信息過來。而除了寥寥數語的信件,其實一起來的還有一批資料,詳細介紹情況用的。另外存放在一個箱子中。

陳嫣打開箱子,果然滿滿都是帛書。雖然布帛昂貴,可相比起這每一個字都價值千金的資料,又算不了什麽了。為了減少信件的重量,桑弘羊讓人全用帛書抄錄——陳嫣看到這個就想起了造紙作坊。

造紙項目其實早就開啟了,也有一定的成果,但因為離陳嫣的要求始終有距離,所以還沒有在世人面前亮相……

這些資料詳細地記述了從齊地到南越,海上一路的情況。另外,關於這中間的貿易也進行了敘述——南越當然需要中原的好東西,這些南越可以用自己的特產來換。玉石之類的奢侈品很不錯,但桑弘羊還是按陳嫣的要求,索要甘蔗。

如今已經擬在南越建一個甘蔗初級加工廠了,將經過加工的粗糖生產出來,再由海船運回本土,最後加工成白糖、紅糖和冰糖。

這可是個好生意!

現在南越其實已經有了甘蔗種植,只是規模不大,專為了生產石蜜而已。別看石蜜運到長安後價格很高,實際上價錢都在加工費和運費上了!直接在當地買甘蔗,價錢並不很高。

而且隨著陳嫣這邊的需求量大增,溢價收購,可以想見未來的甘蔗種植會越來越多,規模會越來越大。到時候甘蔗不只是供應上來了,還會更加便宜——陳嫣雖然計劃著在南方地區開啟甘蔗種植園計劃。但這是一個長時間發酵的項目,她的蔗糖生意不可能就這麽受制於原料不足,幹等著吧?

更別說將來蔗糖生意的規模大的驚人,多少個原料生產基地都不嫌多!

現在船隊的具體情況還在穩固沿海這一條商路!在各地興建屬於自己的補給與銷貨碼頭什麽的(平常也可以租用給別的海商,未來要是開啟了航海時代,用處就更大了,所以要早作打算)。

另外沿海各地的關系也要打通,和人家做生意,人脈怎麽可以沒有呢?同在大漢境內的還好說一些,一旦到了‘外國’,事情就復雜很多了,更要懂得借助當地人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