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伐檀(1)(第2/4頁)

東西方科學知識體系從本質上就不太一樣,歷史上各有輝煌,但不得不承認,東方的路子其實是越走越窄的(單指數學、物理這一類)。

東方這一塊強調的是經驗、實用!很多時候就是搞大數據,雖然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但數據多了,總結出了規律,自然可以利用這些規律做事!這也是為什麽在古代科學並不怎麽發達的時期,華夏文明可以誕生那麽多的驚世之作。

這種做法在一開始的時候會顯得很簡單,因為並不需要什麽基礎。對於理解能力的要求也不高…相比之下總結能力的需求還比較高。看起來這是老老實實做笨積累,一步一個腳印,實際上這是取巧了的。

西方在這上面就不一樣了,從一開始他們就偏向了理論,用了各種辦法就是為了追問內裏的運行道理。純理論必然是超脫實踐的,一開始甚至對實踐毫無幫助。但一旦突破某個界限,其中的力量就會爆發出來!

近代西方超越東方是一種偶然,如果東西方能夠一直保持暢通的聯系,也就不會有那種事了。但其中也是有一些道理的,不然為什麽會是西方超越東方,而不是別的情況?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但科技方面的因素是絕對要考慮的。

陳嫣想要引進西方的這種思維方式,但她覺得必定會失敗。

不是她悲觀,而是事實如此。她可以做很多事,但很難改變一個族群已經根深蒂固的思考方式!華夏民族搞大數據的思維方式影響深遠,直到理學盛行,朱熹還提出了‘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貫通,終知天理’這樣的‘笨辦法’。看起來認真又上進,充滿了不懼艱險的鬥志。

但事實就是這完全是本人的一廂情願——這種做法讓人人都能入門,做起來也沒什麽難度。但真的想要達到‘豁然貫通,終知天理’這就是做夢了!他們根本就沒有去想,天下何止萬萬物,這是革不完的!

而且就算革的完又如何,將每一物割裂來看得到的道理…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缺陷。

這種‘偷懶’的思維方式很早就植入華夏民族了,想要扭轉,必須得像後世一樣,這個民族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但這在這個時代可能嗎?當然是不可能的。

西方做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固然不錯,但體現在實務中,西方對東方並沒有優勢!不是每個人都能看到西方這套辦法背後的厲害,就算能夠看到,也沒有幾個人能想到千年以後這會帶來什麽…

就算陳嫣引進西方的東西,能被接受的也就是作物、機械這些實實在在的東西。至於思想理論方面,最多就是在一些小眾愛好者中引起討論,主流學界對此根本不會有什麽想法。

陳嫣也不知道這條路走到最後會怎麽樣,但因為不知道最後會怎樣就什麽都不做了嗎?在她有生之年始終是要些什麽的,能做多少做多少吧!不知道最後會不會後悔白辛苦一場,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她只知道現在不做,心中立刻就會懊悔起來。

想要完成大規模的交流,海路比陸路有優勢!即使是日後陸上絲綢之路開啟了也是一樣。

陸路一個商隊能帶多少人、多少東西?而且技術成熟之後,航海也比走陸路安全。陸路要穿過沙漠、翻過山嶺…就算不考慮遇到盜賊劫匪、軍事行動這種事,走一趟絲綢之路也是挺要命的事情。事實上,有很多走絲綢之路的商隊,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

航海的話,其實是沿岸航行,風險並不是很大(陳嫣還不敢想象可以繞過好望角,直接進入地中海,她的初期目標只是抵達紅海,最終在西奈半島、埃及東部沿海地區登陸而已,這裏此時應該已經處在羅馬管轄之下了)。

一艘船帶的人和物就秒殺不知道多少商隊了,更別提更大型的船隊。看似這只是方便了商品運輸,方便了貿易。但實際上,文化交流正是沉澱在其中的。只有利益不斷驅使著雙方聯系成為一種穩固的日常,文化交流才會隨之穩定。

不然的話,又會有幾個人不遠萬裏就是為了做一點兒文化交流?歷史上這樣的人當然有,但永遠只是曇花一現而已。

陳嫣的目的就是開啟東西方固定的航海路線…如果可以,最終目標當然是打通繞過好望角的新海路,自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與此時地球上另一個輝煌的文明進行直接交流。而如果她此生達不到,那麽至少也要抵達紅海才行!

為了達成陳嫣這個目標,陳嫣手下的資源早就圍繞此運轉了起來。

遼東造船廠只是第一步而已!造船廠自主開發出了第一代適應長途航海的海船。雖然第一代海船還不夠優秀,但對比此時的海船,它已經具有了排水量大、航程遠等優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