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問題

萬事開頭難。

然後中間難。

最後結果難。

葉知秋面臨的就是這樣連綿不絕的問題。

有人來投奔, 就得解決這些人的就業問題,關鍵在於這些人都是有文化有知識的高級知識分子,打發到工廠生產線上並不是說不可以, 但葉知秋實在是過不了心裏那關, 她總覺得那樣做是浪費人才,是造孽。

為了給這些來臨海市‘謀一角安寧’的人安頓好, 葉知秋買的那輛自行車車胎都騎爆好幾個,等到大元汽車廠生產出摩托車來後,她第一時間就給自己買了一輛, 成為了走在時代潮頭的‘女騎士’。

六五年三月底, 該來投奔的人都投奔了,葉知秋同林國棟商量了一下,安排市政府的人去給臨海市五個區的人都做了個摸底普查, 重點是檢查那些從其它地方來的專家學者,避免在臨海市中混入‘爛肉’。

摸底普查工作持續到了四月底, 市政與財政卡著國家給的勞動節期限聯合擬了一份文件——《關於臨海市人口飽和問題的解決方案及下一步就業安排》,重點不是解決方案與就業安排, 而是臨海市人口飽和問題。

這份文件的意思很明顯,就是告訴大家,我們臨海市的人口已經飽和了, 沒有來的人就別來了,來了的人也請安分點, 不要再呼朋喚友了,來了也不會再給安排。

接下來就是解決這些人的就業工作問題,葉知秋的想法很簡單, 先把這些高級知識分子都給塞到工農兵大學去, 讓他們接著原來的研究繼續研究, 給這些人安排一些活兒幹,也給這些人一個領工資的機會,起碼不能讓這些人餓著凍著。

將工農兵大學建設成臨海市的人才儲備庫之後,什麽時候有工業問題需要解決了,就從工農兵大學及時征調人手,如果沒有問題,那就讓這些儲備人才從事基礎研究工作。

另外,在這些人的研究方向上,葉知秋也打算‘外行指導內行’一把,把這些人的研究方向都扭轉到解決實際問題上來。

高水平的理論研究成果確實是面向未來的重點,但眼下的燃眉之急是解決各種各樣的技術問題,臨海市財政從正大食品廠、大元汽車廠、光明奶站等企業中吸了血喂這些搞研究的人,這些搞研究的人總得拿出一些反饋來。

至於理論研究,葉知秋的宗旨是可以研究,但必須做那些貼近生產的理論研究。

眼下的大環境使然,研究貼近基礎工業與基礎技術的問題是最穩妥的選擇,如果去研究理論,可能哪一天突然就被扣上一頂‘脫離農民群眾’的帽子給抓走了。

而且基礎理論研究太燒錢了,萬一有人想搞量子力學搞對撞機,那就算把整個臨海市財政局給獻祭了也拿不出那麽多錢來。

‘腳踏實地,穩步進取’——這就是葉知秋和林國棟為臨海市安排的路。

-------------------------------------

盡管臨海市已經明確對外面釋放過信號,可真當烏雲壓頭時,還是有很多人張皇失措地拖了關系想要來臨海市。

畢竟同那些牛棚與農場相比,臨海市的環境可以算得上是天堂了。

但是規定放在那兒,中央下發的文件已經定了基調,葉知秋和林國棟也無能為力。

因為太多電話打進來,葉知秋索性拔了自己辦公室的電話線,聽不到電話鈴聲響起就默認為沒人找。

林國棟更絕,他直接換了個辦公室,讓他的秘書負責接電話,而且他的秘書是沒有權利答應那些人的,只能同那些人瘋狂道歉。

“不好意思啊許教授,我們這邊去年三月份就不再引進人才了,市裏的人才儲備已經飽和了,實在沒有地方安排,真的很抱歉,文件也已經確定了,您再聯系聯系別的地方吧。”

電話那頭的許教授氣得心絞痛,捂著心口問,“就□□們一個不行嗎?你同林市長說說情。”

這樣的電話,林國棟的秘書一天能接兩百通,他一邊幹著自己的活兒,一邊滿臉木然地回著消息,“抱歉哈,這個真不行,去年三月三十一號就是最後的截止期限了,上面也有文件要求的,三月三十一號之前來的人我們全部接收安排,三月三十一號之後一個人都沒進過,您就別讓我為難了哈!拜拜,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順利!”

許教授:“……”你不讓我們去臨海市,我們怎麽會愉快?

還有人拖了胡濱過來說情的,找了高玉教授來同葉知秋疏通關系的,這些人都同葉知秋的關系不錯,可葉知秋全都拒絕了。

規矩就是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葉知秋不可能為了一兩個人而害了那些已經在臨海市內穩定下來的人。

-------------------------------------

六六年的春風很冷,但更冷的是讀書人的心。

高考停了,學校也關了,知識改變命運的路好像變成了一條死路,滿腔熱血的學生們開始走出課堂,去廣闊天地中搞建設(接受生活的暴擊),某些政治意識存在問題的專家學者也被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