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魏時要調回京城的消息瞞得過普通百姓,卻是瞞不了消息靈通的大家族和衙門裏的官員。

哪怕魏時已經盡可能低調了,也讓知道內情的人不要對外透露這個消息。

可照樣也還是有一些老朋友到府上來跟他告別。

“雖然早知道會有這一日,但還是挺舍不得大人走的,平江府應當不止我一個人這麽想,所有的百姓應當都是這麽想的。”趙涵也不知道該說什麽好。

他的年紀比魏大人要大上許多,不過在魏大人面前,他的閱歷可並不算豐富,這一輩子都在圍著趙家打轉,不像魏大人,考過狀元郎,出過海,賑濟過災民,還在此地做了十二年的父母官。

同樣都是庶長子,他出身不堪,能走到今天的位置,可以說這一生都沒有哪個時候是放松的,即便是如此,到現在也還有人私底下對他有所質疑。

魏大人走出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路,這條路顯然更加光明。

惺惺相惜也好,欣賞敬重也罷,在平江府多任的父母官裏,魏大人是他最為擁護的,此後怕是不管誰做魏大人的繼任者,都不會擁有魏大人在平江府的威望。

魏時對‘庶長子’這個身份認同感並不是很大,這一點跟他多了一世的記憶有關,也和他早早的就離開了燕縣有關系,在離開父母和小弟之後,幾乎沒有人會提醒他‘庶長子’的身份了,他自己對這也不夠敏感。

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欣賞趙涵,這位趙家的家主在還沒有當上家主之前,就已經對官府很是擁戴了,各項政令的下達,配合的都特別積極。

十二年了,趙家主不光是一位好的子民,也是一位很好的合作者,甚至可以說是一位很好的朋友。

“如果有機會的話,肯定還能再見面,趙家主有時間也可以來京城,航海伯府的大門始終敞開。”魏時盛情道。

如果不是因為身份的緣故,其實趙涵遠可以擁有更大的發展,而不是困守在趙家,困守在平江府。

他比趙涵更幸運的地方,大概就在於這一路上遇到的諸多‘貴人’,從何先生和他的那些同窗們,到大伯一家,到老師和師伯,再到嶽父嶽母,再到太子……甚至是當今這樣一位盛名的君主,能夠遇見這些人,確確實實是他的幸運。

自覺幸運的魏時,走得很是低調,怕驚擾這裏的百姓,在天還沒亮的時候就帶著車隊出發了,而在走出城門口的時候,天才蒙蒙亮。

府城的百姓並沒能趕上送魏大人離開,最初得到消息跑到城門口的百姓,連車隊的背影都看不見了。

不過魏時到底是小看了如今平江府消息傳遞的速度,在修了好幾年的路和橋之後,在商業不斷得以發展之後,消息的傳遞也極為便捷。

是以,府城的百姓沒能送魏大人這一遭,可是從府城去往京城方向,沿途路經石洲城還有四個縣城,這裏的官員和百姓卻是趕上了。

也就是當地的官員在見面的時候會說上幾句話,百姓們大都是沉默的,沒多少人說話,更不會出現你一把紅棗、我一把稻米這樣的情況,大多數人都是選擇沉默得目送魏大人一行離開。

這些個地方都是魏時做知府的時候,不止一次來過的,石洲城有多少人口,四個縣城又具體有多少人口,他心裏頭大致都清楚。

正是因為清楚,才會覺得震撼。

過來相送的人幾乎已經占到了總人口的一半,很多百姓都是拖家帶口一塊來的。

還有收容所的小孩子們,站在一起很是顯眼,雖然穿得有些破舊,可是能有冬衣裹身,不管這些小孩子心裏頭滿不滿意,他這個一手建立起收容所的人,心裏邊是滿意的。

每每這個時候,魏時基本上都會從馬車裏出來,改騎馬,而且是走在車隊的最後,陪著他的是還沒滿十二周歲的女兒。

小家夥使得一手好鞭子,也練有一身好騎術,在這兩項上,做父親的已經是落後於女兒了。

離開平江府的父女倆,可謂是百感交集。

有對這片土地和這裏百姓的不舍,但也有對京城的向往。

二月份出發,到京城的時候已經是四月末了,在路上,魏時就已經收到了兒子的喜訊。

會試第四,殿試第一。

一門父子雙狀元,聽起來很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情,竟真的也辦到了。

魏時倒沒覺得驚訝,遠哥兒在讀書上是很有天分的,再加上這三年多的苦讀,連算學題都硬著頭皮做了不少,有天賦,又肯下苦功夫,能有這樣的成就,也是理所當然的。

理所當然……個屁,如果讓天下世子知道昔日三元及第的狀元郎是這麽想的,怕不是要上柱香跟老祖宗念叨念叨。

十年寒窗苦讀,天底下的讀書人哪個不是這樣,有天賦的人比比皆是,肯下苦功夫的人,也不是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