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第2/2頁)

他已經問過下人了夫人和兩個孩子都是剛剛用過午膳,如今正在後花園兒陪著大黑曬太陽。

大黑已經是一條老狗了,嘴巴裏的牙齒都已經有兩顆脫落掉了,從京城到平江府,一直陪伴著他們一家人,以前還很是活潑呢,最近這大半年已經不怎麽愛動彈了,大多數時候都懶洋洋的躺在墊子上。

魏時過去的時候,夫人在給大黑梳毛,旁邊的兒子跟女兒則是在下棋。

不用看,他也知道這棋局上的形勢如何,遠哥兒絕對屬於老天爺賞飯吃的人,無論在哪個方面都頗有天分,包括下棋也是這樣,相比之下,寧娘就沒有這麽的‘全才’了,若是相同年紀的兩個人對弈,寧娘都比不過遠哥兒,更何況現在兩個人還差了十歲。

劉楓一見著夫君,立馬就站起來了。

“你兒子說,準備在平江府閉關讀書四年,四年裏都不打算考慮人生大事了。”

這樣的事情,兩個人都沒有打算避諱只有七歲的女兒,一則是因為小家夥比較早熟,二則也是因為這夫妻倆心都大,在一部分規矩上,可以說是不屑於去遵守的。

魏時反應倒沒有夫人這麽大,他第一時間想的不是四年後兒子多大了,而是兒子為什麽要這麽做。

顯然是被這幾次的考試給刺激到了,這也不是什麽壞事兒,人受了打擊,能夠選擇奮勇向前,就是好事情,是比一帆風順更好的事情。

“可是已經想好了,人的一生沒有哪個四年是可以浪費的,你應該清楚,為父對你的希望從來都不是什麽高中狀元、名列一甲,依著你現在的水平,按部就班的準備上幾年,用不著太過努力,四年以後進二甲就穩了,可能對於新科進士來說,一甲跟二甲的區別很大,但也就是頭幾年的事情,在官場上呆的時間久了,誰還會管是一甲進士,還是二甲進士,這裏面的差別並不大。”

魏時並沒有想過讓兒子按照他以前的路子來走,畢竟兩個人是不一樣的,他那個時候把科舉當成是唯一的出路,不得不用功上進。

但是在兒子這兒,既有爵位繼承,也有他這個有實權的父親,還有不少居於高位的長輩,不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跟那時候的他比起來,兒子已然是站在山腰上了。

自是不必再走他走過的路,也不必拿他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魏時一直都覺得,兒子是靠著詩文就可以名垂青史的人,或許在後世的教材書上,都有可能刊載著兒子的詩。

自古以來,每三年一個狀元,甚至用不了三年,朝廷開恩科也能再多一個狀元,可真正能夠名垂青史的文人太少了,有時候一個幾百年的朝代,能拿得出手來的竟也就只有一位。

與其說,他對兒子在科舉上寄予的希望沒那麽高,倒不如說,他對兒子的能力和水準寄予的希望太高了,於科舉上的要求,便不再那麽嚴苛。

初初受挫的魏遠,現在想的還是‘不蒸饅頭爭口氣’,正是因為他跟爹爹不一樣,爹爹當年的學習環境可不如他現在,有著爹爹他打下來的好基礎,那他就更不能給自家爹爹丟人了。

非得要爭這口氣不可。

“兒子都已經想清楚了,不參加科舉考試也就罷了,既然決定要走這條路子,那就要做到最好。”魏遠信誓旦旦的道。

要參加科舉是他自個兒做的決定,事實上因為有父親,他若是要入仕途的話,完全不需要走科舉的路子,但既然選擇了這條路,那就沒道理不好好往下走。

“至於婚事,還是等兒子金榜題名那日再說吧。”魏遠壓根就不能理解娘親在憂慮什麽,反正不管是二十二歲,還是三十二歲,他總不至於打光棍兒,想成婚的時候,不會沒人要。

至於人家姑娘是沖著他這個人,還是沖著他的家世,那就更是無所謂的事情了,反正都是他的。

魏時跟兒子的想法還真差不多,由此也能看得出來,孩子是他手把手帶大的了。

講道理,二十二歲,如果是放到後世,那也才大學畢業而已,有幾個大學剛畢業就結婚的。

當然了,在現世,二十二歲還未娶妻的話,絕對是大齡未婚男青年了。

他當年是不敢這麽往後拖的,生怕自己的婚事被父親和母親拿捏住了,當初也正是因為李家突然給燕縣那邊寫了信,要把嫡幼女嫁給他,所以大伯和老師才會在會試之前,就忙著給他相看親事。

兒子就不必擔心這些了,更不必擔心什麽流言蜚語,在平江府,還沒有人會非議魏家人,即便是到了京城,那也是有一席之地的,沒人會上趕著得罪。

兒子是有這份底氣晚婚的。

他希望未來到自家女兒的時候,無論婚嫁與否,無論什麽時候婚嫁,也無論是嫁哪家的人,或是幹脆把人招贅進來,女兒也能擁有這樣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