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第2/4頁)

但收容所能夠收納的人數是有限的,年紀越小的孩子,如果不管的話,存活率就越低。

所以收容所優先收年紀比較小的,有一些人家,是真的會把剛出生的女嬰拋棄在街上,如今的生活是比之前好過了,可能養活的人還是有限的,想再要兒子,就得把已經生出來的女兒扔掉,收容所大部分收留的還是女嬰。

盡管官府已經三令五申,甚至抓了好幾個典型,罰銀兩,可仍然有在其中渾水摸魚者。

收容所不能夠收留所有的小孩子,所以在街上仍然能夠看見這樣年紀小的乞兒。

很少會有人收養這樣的孩子,一則是能養得起孩子的人家,基本上都是不缺孩子的,二則也是怕養不熟,從小在外邊流浪的野孩子,衣衫襤褸,蓬頭垢面,身上就沒有一塊幹凈的地方,也肯定學了不少壞的習性,這要是自己的孩子,可能還有耐心教導指正,可這是街上的野孩子,誰還能有這份耐心。

而且萬一是個小白眼狼,你養了他,他回頭再咬你一口,這樣的事情不是沒有。

善心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是在不怎麽能夠觸及到自己利益的時候,才有的。

魏時一直都覺得自己也屬於這一類人,他看中自己的性命,要多過於對百姓民生的重視,他願意為百姓多做一些事情,多幹一些實事,但從來沒想過為此犧牲自己和家裏人。

境界、修養跟這個年代真正的一心為公的士大夫比起來,還是有差距的。

在明知道有差距的情況下,魏時仍舊沒有想過要縮短這一部分差距。

但是在很多人看來,魏時無疑是清官、好官了,這一點從他在平江府的名聲上就能看得出來,往上數個五六百年,在平江府的人口大融合之後,歷任父母官,都沒有擁有像魏時這麽高的威望和民心。

有時候事情就是循環的,越是是為百姓做了實事,百姓就會越信重官府,而百姓越信重官府,官府的政令就能夠得到更好的實施,能做的實事也就更多。

可能出於這樣一部分原因,朝廷才會選擇把平江府作為新糧種的試點。

在終於換上春裝的四月份,魏時這邊剛剛收到兒子的信,後邊就領了來自於皇上的聖旨。

兒子是在考完縣試之後給他寫的這封信,自我感覺發揮還是不錯的,只不過剛剛考完,成績還沒出來,但是頗有自信,言語之間,仿佛一個縣案首就已經拿到手了。

這幅狂傲勁兒,還真是沒隨了他。

說來也奇怪,兒子小時候他帶的更多,所以這孩子跟他最是親近,女兒則是夫人帶的更多,跟夫人更親近。

但是這兩個孩子的性格,兒子更跟夫人相近,女兒的性格跟他則更為相同。

夫人的性格是灑脫的,在自己專注的事情上,還真有那麽一兩分的狂傲勁兒。

反倒是他的性格,有一些謹小慎微,這一點從差事上就能夠看得出來,如果不是謹小慎微,又怎麽會一趟一趟的在下頭轉,什麽事情都得自個兒親自盯著才覺得安心。

兒女的性格暫且不提,兒子這次能不能一舉拿下縣案首,也不是他現在關心的問題了,反正都已經考過去了,是狂傲,還是自信,基本上是已經定了型的事情。

他現在關心的是新糧種。

跟之前的占城稻不同,稻子是大靖朝早就已經有的作物了,很多地方都能種,而且是中了幾千年,占城稻不過是一種新型稻,產量更高,可歸根到底它還是稻子,沒怎麽變模樣,甚至栽種的方式,也跟以往的那些稻子沒有太大的區別。

但是朝廷這次送過來的新糧種,據說是在大靖朝的土地上從來都沒有種植過的,在皇莊裏試種了一年,產量極高,雖說味道不怎麽樣,可是極能飽腹。

試問這天底下還有比吃飽肚子更重要的事情嗎。

產量高,能飽腹。

相較於味道,這兩點才是最為重要的。

只不過跟占城稻不同,新糧種的推行和普及要更為困難一些,畢竟在此之前,百姓們誰都沒有見過這樣的糧食。

魏時在接到聖旨的時候,腦子還算是清明,不過並沒有想到之後如何推廣新糧種,而是在想這新糧種是什麽。

產量高,味道還不怎麽樣。這能是什麽糧食?

不過等到看見了整整五輛車的新糧食之後,他就知道這新糧是什麽了。

也不知道京城那邊是怎麽吃的,居然會認為這東西味道不好。

“這糧食可起了名字?”魏時拿了一個放在手裏,跟他在後世看見的比起來,這個頭實在是太小了,而且也沒有那麽圓,反倒是像一根棍條。

不過還是能夠認得出來的。

“回大人的話,聖上親自起的名字,就叫——紅果,自從您第一次帶著人出海之後,每一次出海的人都會在當地收集種子和植物,而且都在皇莊裏試種過,因為紅果是產量最高的,比咱們本土的稻子和粟都要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