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第3/5頁)

除了以上這些之外,還有一個亟待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冬日取暖。

平江府的山林很多都是有主之地,可這些山林的主家也沒什麽用,也就是想起來的時候能進去打打獵,或者是想吃新鮮了,讓人去裏頭摘摘野果。

在官府的計劃書裏,是打算讓這些主家把山林對外開放的,可以允許百姓入內砍柴,只是撿些樹枝的話,可以直接走人,但是如果有打到獵物,必須照價賠給主家或者是把獵物留下,如果要砍樹,那砍一棵樹就要在原地種上兩棵樹苗。

這些事兒都不強求,願意參與的就參與進來。

官府這邊還會派人在平江府境內進行勘察,是否還有未被發現的煤礦。

……

這一環又一環的,基本上是把所有人都套進去了,包括魏時在內,他之所以敢承諾要給官府主持的這些工坊找門路,還是因為其特殊性,一方面在平江府境內可以銷售,另一方面就算是平江府飽和了,也可以往外邊運,反正做的不是緊俏物,就是必需品。

發條玩具不僅僅是給魏家帶來了金銀,還帶來了來自於商戶的人脈,串一串連一連,整個大靖朝就連到一塊兒去了。

——

趙家是魏時唯一一個親自談的,在趙家之後,第二個同官府簽訂契約的便是關家。

而在這之後,平江府其他的大族和商戶也都慢慢跟上來了,基本上跟之前的名單是吻合的,沒有人掉隊,當然了要有人想中途加上來,那官府也是不同意的,最起碼現階段是不行。

年後的日子雖然比之前還要忙碌,但事情的進展還是不錯的,魏時很有信心,到了今年的冬天,肯定不會再像去年一樣有那麽多人挨凍。

只是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他在差事上用的時間比較多,陪家裏人的時間自然也就少了。

遠哥兒要讀書,夫人要管理家宅,要養女兒,還要忙著在平江府多開幾個鋪子,稍微有些空閑時間,還可以跟新交的友人一塊出去騎馬打獵。

來了平江府之後,姨娘反倒是又撿起了書本兒,之前大字都不識的一個人,在魏時十多歲的時候才開始學認字,如今居然也看起了詩集。

比起以上這三位,魏時最覺得虧欠的還是小女兒,兒子小時候他幾乎日日都要抱一抱,尿布不知道幻樂有多少次,為了哄兒子睡覺還特意學了不少的童謠……

但是放到小女兒這兒,他是真抽不出這麽多時間來了,有時候回到府裏已經很晚了,人也很是疲憊,甚至都不想洗漱,頭沾枕頭就能睡著。

不像當初遠哥兒那會兒,早上臨去衙門之前,還要跑過去悄悄看看孩子。

他在小女兒身上,著實是沒有花太多的精力和時間。

誠然,這兩個孩子在他心裏頭的地位是不一樣的,遠哥兒是他第一個孩子,當年有了遠哥兒之後,他才覺得自己有了至親至近之人,甚至是對這個世界有了更多的認同感和依賴感。

這一點是後續的孩子沒有辦法帶給他的,跟男孩女孩沒有關系,真的只是先來後到的原因。

這對小女兒來說,並不公平,魏時自己也清楚,可同樣都是自己的孩子,小女兒在他心裏頭的分量也不輕,如果不是官衙那邊的事情太多太忙了,他給予小女兒的陪伴絕對不會比兒子少。

生活到底是不能夠事事都順心如意的,有些東西無法兼顧,哪怕魏時已經盡量的抽些時間花在女兒身上了,但是他自己清楚,從京城一塊帶過來的人也都清楚,他在兒子身上花的時間要比這多得多。

單從畫像上來看,遠哥兒一周歲的時候已經有整整一本畫冊了,但是在小女兒周歲的時候,他總共也才只給女兒畫過五幅畫。

有還在繈褓裏的時候,有剛開始喂輔食的畫面,有在床上爬的畫,有坐在小推車上拍手的,最近的一幅畫是小家夥扶著墻角搖搖晃晃站起來。

相比魏時的五幅畫,魏遠這邊給妹妹的畫就多了,整整十八幅,這還是從畫作當中挑出來的精品,全都被裱起來了,不是那麽合心意的畫,早就被隨隨便便放到箱子裏擱置起來了,壓根兒就不會送給魏寧。

小孩子的親近都是日積月累相處出來的,一家人裏頭,跟小女兒最是親近的就是夫人了,其次是魏遠,最後才是他這個當父親的。

在兒子這邊,他跟夫人的位置就要調個個兒了。

當然了,姨娘始終是排在最後的,這跟輩分有關系,但更多的原因還是身份,小孩子不懂這些,大人卻是懂的。

春去秋來,送夏迎冬。

轉眼間,魏時已經在平江府做了五年的知府,跟五年前比起來,平江府的變化是巨大的,這一點隨便出去走一走轉一轉就能夠感覺得出來。

大街小巷林立的商鋪,穿著長衫的讀書人來來往往,最明顯的變化還是乞丐的數量少了,並非是完全沒有,只能說跟五年前比起來,現在少了將近有三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