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第2/5頁)

沒成想,這頭一次見面,趙涵在看過計劃書之後,就表示同意了,並且簽字畫押。

“如果知府大人需要的話,我這邊還可以去遊說平江府的其他家族,這是於國於民於家都有益的好事,作為平江府的一份子,我感謝大人。”

從這位知府大人上任之後一年的種種舉措來看,這位確實是個幹實事兒的,就是沒想到後邊還憋了這麽大的招,難怪人家能做正一等伯呢。

他的眼光只能放在這平江府的一畝三分地兒上,人家的眼光已經放眼至整個大靖朝,甚至是比大靖朝更遼闊的地界。

“是本官該謝謝你,趙兄多次支持官府的政策,當初為災民募捐的時候也是頭一個響應的,如今願意再為官府處理,願意為平江府的百姓出一份力,果然不愧是被朝廷嘉獎過的忠義之輩。”

那塊忠義牌坊,確實是來自於朝廷的嘉獎。

事情比他想象的要順利,趙家作為平江府第一大家族,這幾乎已經是坊間公認的事情了,就算趙涵不親自去說服其他的家族,有趙家第一個帶頭響應,後續之人必然是不會少的。

只不過官府也不是哪家人都收。

“大人過獎了,這原就是草民應該做的事情,日後您若是有什麽事兒,只管吩咐草民。”

這話說的,魏時都不知道怎麽應了,就算這位現在還不是趙家的家主,可連剛剛這事兒都能承諾,跟家主又有什麽區別,不過是少了一個所謂的名分罷了。

出口應承這樣的話,的確有些讓人驚訝。

在跟趙涵見面之後,這位留給他的印象可以說是不斷的在被刷新,態度實在是太好了一些。

魏時也知道自己在一些人眼裏算得上是香餑餑了,畢竟是這一地的父母官,手裏頭的權力足夠大,另一方面又是一等伯,已經算得上是一座靠山了。

只是這趙家,或者說是趙涵的投誠來的太快太突然了。

不過這終究是好事。

當然是好事兒了,這份計劃書與其說是官府擬定的,倒不如說是魏時一個人擬定的。

裏面牽扯到了平江府的方方面面,包括田地、各大工坊、商鋪、學府、書院、開采……

關於田地,主要還是今年新增的那部分田,這一部分雖然說是有主的了,可只是田契,可幹活的人還沒主呢。

計劃書裏主張的是把這一部分田租給開荒的人種,哪塊田是由哪個人負責開荒的,全部都記錄在冊,之後劃分也會按照這個名單來劃分。

當然了只是頭一年如此,既然是租了人家的地,那就要交租糧,如果是因為懶惰和懈怠,沒能足額交夠租子,那就得照規矩來,該怎麽辦還是怎麽辦,官府是不會幹預的。

這不過是給眾人提供一個路子罷了,願意走的人就順著這條道走,不願意走的人那就趁早下來,別占著地方耽誤旁人。

除此之外,官府這邊還是打算要興建工坊的,平江府的工坊數量跟人口是完全不對稱的,以前沒有發展起來,所以需求量不是很大,但日後就不一樣了,如果後續的這些都能夠跟上,那對於工坊的需求也是會增大的。

但是計劃中所提出的各大工坊,跟去年的不一樣,去年主要還是歸各家所有,官府不過是起到一個監督的作用。

但是在這次計劃中提出的工坊,是由官府所有,其余各大家族和商戶可以往裏投銀錢、投技術、投人,但是這些都必須在官府的同意之下,並且各家也都只能拿分紅,要往哪個方向發展,要用什麽人還是官府說了算。

而官府在工坊當中起到的作用,除了監督之外,那就是銷路,這些都由官府來找門路。

至於商鋪,官府鼓勵各家各戶進行經營,除了治安方面的保障之外,也願意提供可靠的貨源。

如果是工坊和商鋪能夠對接起來,既在工坊裏占有了分紅,也開了相應的商鋪,那貨價會比其他人便宜出來。

至於學府和學院,官府接下來會對府學、州學以及縣學加以重視,原本的教諭和先生每年都會統一到府城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同時府城也會提供一批市面上沒有的學習資料。

並且府學、州學和縣學也不再只收秀才和舉人這樣有功名的人入內學習,沒有功名的人也可,但是名額是有限的,光靠銀錢是進不去的,名額的分配是由官府來定,按照各家各戶的貢獻來定。

反正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兒,你不好我不好大家也就都不好了。

平江府還真沒幾處書院,官府呢,打算由公家的名義來開辦書院,優秀的學生可以推到學府,束脩也不會很多,主要的經濟來源還是要靠各家贊助。

至於這贊助的好處,還是要放到學府的名額上,由書院推到學府的名額,是按照比例來,一百個人裏頭推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