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第4/5頁)

做過官和沒做過的官區別還是很大的,這跟年齡大小無關,不然的話,當初也不會是他考得狀元了,而是那些比他更為年長、閱歷更為豐富的人。

他既是可以憑借這篇文章考取狀元,也從側面說明了其他人可能寫的還不如他呢。

真的是太心疼當時的主考官們了,這題目出的太側重於實際了,讓他們這些紙上談兵的貢生們在不知不覺當中就露了怯。

但願之前的文章不會被保存的特別好,倘若讓後世之人看見,也還是有點丟臉的。

魏時去官衙的頭一件事情就是翻閱資料,有很大一部分資料在京城是看不到,而千頭萬緒這麽多的事情,不足夠了解,魏時實在不怎麽敢下手。

畢竟這可關乎三百萬人的生計。

府城裏邊,文官除了他之外,階品最高的便是正物品的同知了,算是他的副手。

不過他這位副手,年紀實在是有些大了,頭發和胡子都已經變得有些花白了,臉上帶著深深的皺紋。

五十二的老人家了,不知道什麽時候就有可能會向朝廷提出致仕。

這對他來說並不算什麽好事兒,畢竟到了正五品的位置上,他是插不了手的,頂多也就是向朝廷舉薦,具體讓誰來接替位置,還得是由吏部的人來決定。

他這邊剛跟老人家磨合好,轉頭要是致仕了,還得要跟新人磨合。

既麻煩又浪費時間。

“大人要的資料都在這兒了,您先慢慢看著,下官先去做別的了。”關同知很是恭敬的道。

關家在平江府可是僅次於趙家的世家豪族,不過也就是在這平江府的地界上厲害一些罷了,出了平江府,可能旁人都不知道有他們這麽一家。

至於這位新來的知府大人,不用他派人到京城去打聽,也知道這位的來歷有多大。

兩年前,這位被封為航海伯的時候,朝廷的邸報上就已經詳細介紹過了這位一等伯,哪一年的解元、哪一年的會元和狀元,哪一年在戶部辦差,哪一年調任,那一年跟著太子參與移民救災,哪一年主持造船,哪一年出海,又是因為什麽原因被封為一等伯的。

邸報上都寫的清清楚楚,而且占了當時很大的篇幅。

這麽多年了,朝廷第一次對有功之臣進行封爵,不管是在哪邊的官場上,這都是件大事,哪怕平江府如此之偏遠,已經屬於大靖朝的邊疆了,也照樣有興趣關注這位一等伯。

沒成想,這位居然調來了平江府,還是以正四品知府的身份。

他年紀大了,手裏的權力或早或晚都是要放開的,所以也不想著得罪這位來自京城的權貴,相反這對於他,對於整個關家來說,都是一個機會。

如此一個能靠自己封爵的年輕人,就算在平江府做不出什麽政績來,也照樣會被調回京城。

他倒沒幻想著讓人家把關家也扒拉到京城去,只是這位三元及第的狀元郎,如果能在平江府收幾個徒弟就好了。

魏時看得認真,他沒有過目不忘的記憶力,所以很多重要的點,都要單獨記在自己拿過來的書冊上,以方便之後查閱。

直系下屬是位老人家,缺點很明顯,但是也有其優點。

比如說對平江府的這些資料足夠熟悉,他想看什麽,對方用不了多久就能送過來。

而且很會做人,不多說話,更不多問,而且看上去好似也沒什麽私心。

他本來已經做好了準備,就怕任了職以後遇到當地的地頭蛇,攬著權力不松手。

他並不擅長與人爭權,而且對這樣的事情很是厭惡,一個正常的官職體系,上下級的劃分應該是比較明顯的,這樣也對政策的實施有好處。

現在看來倒是還好,正五品的同知已經是除了他之外最大的文官了,除了關同知,就是平江府四個州城的知州了,知州同樣也是正五品,不過各自管著各自的地界,手壓根就伸不到府城這邊來。

平江府的情況,有一部分能從資料當中查取,有一部分就是資料上不能記載的了。

魏時在翻了整整三天的資料之後,一邊已經著人去查問了,另一邊則是選擇親自詢問關大人。

如果可以的話,即便不知道關大人還能在這個位置上待幾年,他也希望在這期間可以達成一致,上行下效,官府也可以為平江府的百姓多做些事情。

“本官之前是來過平江府的,就是為了移民救食的差事兒,我記得當時因為捐贈糧食數額最多,而獲得忠義牌坊的,應該是趙家吧,除此之外還有不少的世家豪族和商人參與其中,也包括關大人的家族,能具體說說平江府這些豪族的情況嗎?”

他沒想動這些人盤子裏的奶酪,反而是更想用他們,前提是這些人必須可用才行。

關大人坐在一旁,沒想到知府大人把他喊過來是為了這事兒,也是夠直接的了,但同時又覺得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