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第4/4頁)

他也的確得償所願了,沒坑人、沒害人,他不覺得功利一些有什麽,無愧於心,無愧於天地。

魏時跟他一樣,也是大多數人眼裏的功利之人,在坊間的名聲可不怎麽樣。

光是從這一點上,他們倆就是同一個陣營裏的,更別提除了同窗關系和同年關系之外,他們還有著七拐八拐的親戚關系。

自個兒嫡親的妹妹嫁給了劉鈺,魏時則是娶了劉鈺嫡親的姐姐。

這關系也算是親厚了,畢竟他的友人不多,魏時的朋友也不是很多。

友人相聚,也不過是坐在一塊喝喝茶、聊聊天,別看他們倆都是進士出身,而且一個狀元,一個傳臚,可都不是喜歡作詩寫文章之人。

說來也奇怪了,魏時這麽一個不愛作詩寫文章的,偏偏養出來了一個詩人,未來還極有可能是一個全才式的大家。

說不定千年之後,魏時的名字能被更多的後人知道,還是沾了魏遠的光呢。

考科舉的時候,拼名次拼不過,入了仕途,官位又比不上人家,爵位就更不用提了,如今拼兒子,也只能是拼數量了。

在子嗣的數量上,同齡人裏頭,怕是都要比魏時強。

——

二皇子一行出海的時間要比第一次出海短一些,魏時他們第一次用出海,是用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二皇子則是用了九個月。

三月份出發,回來的時候剛好是十二月份,又是一年。

而在下一年裏,朝廷安排了三次出海,甚至其中有兩批時間上是有重復的,相當於上一批還沒回來,下一批又派遣出去了。

航海司成立兩年,不光是出海的次數越來越多,出海的陣勢也越來越浩大,收獲自然也是越來越多。

魏時這個航海司參議,也終於被挪位置了,期盼了那麽多年,終於盼到了外放的這一天,而且還是他曾經去過的地方——平江府。

當年跟著太子出去賑災的時候,就是把當初在東原府的災民遷到了平江府。

他也算是在那裏待了一段時間,可要說熟悉還真算不上。

從四品的航海司參議,升為正四品的平江府知府,正四品的坎兒就這麽輕輕松松邁過來了。

要知道,能夠上朝的官員就卡在正四品上,在官員當中這差不多算是一條隱形的分界線,正四品及以上的官員,正四品以下的官員。

是大多數官員升遷路上的一道坎兒,當然了還有很多官員是遇不到這一道坎兒,連從四品都尚未達到,又談何邁過這一道坎。

出海這一件事情,他總共參與了六年,其中親自出海占了一年的時間,在這六年裏頭,他的官位從從五品升到現在的正四品,還得了一個正一品一等伯的爵位。

收獲之豐厚,著實惹得一幫人眼紅。

要知道除了魏時之外,在這件事情上升遷最快的就是魏時那位二舅兄了,可也不過是連升了兩級而已,原本的正四品變成了如今的正三品。

官位上的階品是比魏時要高,可文臣和武將壓根就不是一個體系的,大靖朝雖然沒有重文輕武的政策,可現實情況就已經決定了,武將的地位是比不上文臣的。

這樣的晉升速度,魏時自己都有些心驚膽戰,他知道自個兒做過什麽,無論是提出出海的事情,還是有關於占城稻的事兒,都可以作為功績,可是旁人不知道啊。

更重要的是,他只有二十七歲,二十七歲的正四品文官,這在大靖朝幾百年的歷史當中都是極為罕見的。

還好是被外放出去做官,如果真要繼續留在京城的話,他還真怕這喧喧嚷嚷的熱鬧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