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一更(第2/3頁)

做了這麽多年的父子,哪怕是當初他還在做‘嫡子’的時候,父子倆好像都沒這麽親近過,最起碼沒親近到可以說這種話。

“之後如何安排父親還沒拿定主意,不過現如今正在族學裏教書,聽說還挺受族裏人喜歡和愛戴的,父親自個兒也覺得不錯,日後未必不會留在族裏教書。”

魏時自然是知道姨娘在擔心什麽,不只是姨娘擔心,這也是他擔心的地方,如果可以,誰不願意清清靜靜的過日子。

劉楓雖沒看過公公寫給夫君的信,不過這事兒倒是知道的,就是挺奇怪夫君之前居然沒把這事兒告訴姨娘,而是等姨娘現在問了才說。

提及燕縣那邊的人和事,白姨娘是打心裏就抵觸的,臉上雖不見厭惡之情,可神色總是淡淡的,明明剛剛賞月吃月團的時候,臉上還一團的和樂呢。

“那也挺好的,做個教書先生,倒是也沒什麽麻煩事兒。”

魏時也不知姨娘這話到底是諷刺,還只是說說而已,不過總歸是不好接的,子不言父過,他雖然對父親在心裏頭有諸多的抱怨,但還沒上升到可以在人前評判父親的地步。

更何況,他也確確實實是父親和母親撫養長大的,倘若他不是父親的兒子,大伯跟堂兄那也就跟他沒什麽關系了,自然也不會管他的。

他能有今日,與父親也是有關的。

白姨娘也沒再多說什麽,對燕縣的人和事兒,能不踢就不提,不光是因為她對老爺不滿,對夫人憎恨,還因為那嫡出的小少爺。

當年她使了心思,讓人夜裏給小少爺那間屋子的窗戶開了個縫,以至於這金貴的小少爺得了風寒,身子骨弱了,頭幾年的時候沒少折騰了。

當年下手的時候倒是痛快了,但事後想想卻也總覺得不踏實,雖沒有留下什麽痕跡,更沒讓老爺和夫人抓住什麽小辮子,但做過的事情總是會留下影響。

兒子對此是一無所知,可那般坦坦蕩蕩的一個人,就像一朵太陽花一樣,永遠向著光和熱,她這心裏頭隱秘的黑暗和齷齪,總歸是不堪的。

是以,不管是在柳州城,還是在京城,這麽多年了,她自己在面對兒子的時候都覺得隔了一層,不敢太靠近,也不敢戳破。

她這輩子若真要享受天倫之樂,除非是把那些事情都忘了,或者是寄希望於孫子,對於燕縣所有基本上都不清楚也不知道的孫子。

不過這孩子時間安排的也太緊張了,她也就是隔三差五能在用晚膳的時候哄哄孩子,這孩子更親近的當然還是父母了。

中秋節的夜是熱鬧而美好的,神州大地,不少地方都在慶祝豐收,而魏時之前安排去安南國的人,已經帶著畫和稻種在奔往大靖朝的路上了。

不過這樣的熱鬧和美好只是大部分人的,還有一小部分人,無論豐收,還是災年,都活在溫飽堪憂的日子裏,相比災年,豐收的年景更容易能夠討得到飯,怎麽也是能讓人高興的。

魏時現在根本就騰不出手來,又或者說是根本就沒有能力管這些事兒,京城裏的乞兒有很多,除了西城不太常見之外,其他三城隨處可見。

魏家的玩具鋪子已經走上正軌了,但還是供不應求,在沒有辦法仿制的情況下,不少商人選擇進貨,然後運往別地去賣,照樣能從中賺到不少的利潤。

自己吃肉,也給別人喝口湯,魏時對此是樂見其成的,只是能進到貨的商人不多。

在把核心技術以外的東西外包出去之後,人手照樣是不夠用的,京城這邊的市場都還沒有飽和呢,能讓其他商人運往別處去的發條玩具實在是不多。

魏時有心開兩個作坊,從京城十幾歲的乞兒當中選出十多個來,有那個天分的就學木匠,沒有的便是在作坊裏打個雜,也總是能糊口的,總好過做乞丐。

只是他去南城和北城轉了一圈兒,南貧北賤真不是說假的,這兩個地方貧民多,乞兒也多,從而也滋生了不少犯罪和暴力。

父母打孩子,孩子之間相互打架、打群架,這些在南城和北城仿佛已經是司空見慣了的事情,還有一些十幾歲的少年就已經做扒手的。

不講衛生、說臟話在乞兒當中,甚至在一部分貧苦人家裏,這已經是最淺顯的問題了。

前世今生,魏時也沒跟這樣的人打過交道,十幾歲的人,生活習慣是可以改的,但是品性改已經很困難了。

來回溜達了一圈兒,魏時不得不打消自個兒的想法,想要招人進來,還真不是隨隨便便貼張招聘的單子就能完事兒的,真要是把品行惡劣者招進來,就不是養個人那麽簡單的事兒了。

所以就算是缺人手,就算是想要幫一幫這些年少的乞兒,在沒想出好的辦法來之前,這些都暫時不能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