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一更(第2/2頁)

魏時也不知自個兒怎麽就莫名其妙跟太子相熟了,表面上‘少年老成’,實則嫩殼子裏裝了一個老靈魂的魏時,跟同齡人其實是不太能夠聊到一塊兒去的,哪怕是劉鈺和曹安,能夠成為朋友,完全是因為三個人都不怎麽重規矩,且都有著對美食的一腔熱愛和赤忱。

其他的方面,為人處事的態度,對各種事物的看法和見解,就完全是南轅北轍的兩撥人了。

太子應當是真正的少年老成,而且是一個極富有人格魅力的人,與之交往,哪怕身份上有著巨大的鴻溝,也仍讓人覺得處處契合。

很舒服,說句有些大言不慚的話,真就如同找到了知己一般。

魏時原本就不算怎麽謹小慎微,相熟之後,說話也就更能放開一些了,太子敢問,他就敢答。

“平江府的面積幾乎是東原府的兩倍還要多,人口卻不及東原府,還有不少地方能夠被開荒,整理出不少良田來,不如效仿去年治蝗蟲的辦法,把災民安排去開荒,這次不發銀錢了,改發糧食,災民手裏的糧食積累多了,可以自行找塊地方去開荒,或者拿糧食跟官府換地。”

勤勞飽肚,總比只伸著手討飯要強。

“不過,這些事兒肯定要交給當地的官府來辦了,怎麽著也得再花上幾個月的功夫,而且哪塊地方適合開荒,也都只有當地人才清楚。”魏時補充道。

“確實是個法子,就是糧食的比例有些難以捏拿,有的人家勞動力多,可能要不了多長時間就能掙足口糧,等這些糧食都發完,銀子和良田都有了,有的人家只剩下老弱婦孺了,壓根兒就攢不下糧食來,等官府把糧食都發完了,這些人不還得要以乞討為生。”

太子揉了揉眉頭,頭一次出門辦事,又是關系到十幾萬人生存的問題,總是想著要盡善盡美。

魏時倒不覺得這是個問題,不管什麽樣的規則都有空子可鉆,糧食的比例拿捏的再是精準,這些開荒的災民也照樣會分出三六九等來,而且是必須分出三六九等。

否則的話,幹不一樣的活,拿一樣的糧食,這又何嘗公平。

這些災民在東原府的時候,家境也不都是一樣的,可能有的人家坐擁十幾畝糧田,有的人家只能四處打零工,移居到平江府,又何必強求要一樣的產業。

魏時的大膽之處就在於,他是真敢把這些話捏碎了、揉開了說給太子聽,大概是皇權意識不夠強烈,就好像他的詩作和雜文永遠都沒有靈氣一樣,這種需要潛移默化的東西,對於他這個‘老靈魂’而言,太難了。

這種‘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態度,對太子來說還是相當新奇的,早年間的先生和如今的太傅,在教導他的時候,很多話都是不敢說的,很多事情也都不敢提。

父皇確實是盡心盡力的在教他,作為一國之君,幾乎是沒什麽可禁忌的話題,但父皇絕對是屬於話不多的,‘點到為止’是父皇一貫的風格,倘若他不能體會其意,那就只能是跌個跟頭、吃些苦頭了。

像魏大人這般,敢說話,而且這般細致的,堂堂一國之儲君,竟還是頭一次遇到。

更別說作為同齡人,他跟魏大人的成長經歷還是有些相像的。

少年老成從來都不是天生的,他十七歲登上太子之位,魏大人則是在十七歲成為本朝第一個三元及第的狀元郎,從前的辛苦自不必多說,站在人前的風光和辛酸,也少有人能夠理解。

這大概是他和魏大人,連為人處事的態度都頗為相仿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