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二更(第2/3頁)

老大人張了張嘴,到底是把話咽下去了,道理誰都明白,如果沒有去年的大旱,今年便是受了災,也不至於此,可事情就是趕得這麽巧,屋漏又逢連綿雨,總要有人被放棄。

布告的內容是魏時寫的,並且還是太子親自找到他,讓他把內容加以潤色寫出來的。

潤什麽色呢,就算是有文采也不該在這時候賣弄,災民流民裏有幾個是家底厚的,能識字就不錯了,布告自然是寫得越簡單越好。

大白話誰不會說,魏時上輩子的作文可都是大白話,寫這份布告可比寫作文淺顯多了,什麽修辭手法都不用,直截了當,言簡意賅。

朝廷決定把東原府的災民往北遷,路上有朝廷提供糧食,隨行的百姓必須要在府城登記,必須要服從安排,決定要去的百姓,都到府城門外進行登記,時間從六月十七日一直到六月二十七日,六月二十七日之後,無論什麽原因,無論什麽人,無論在哪個地方碰到,都不再進行登記,願意者可隨行,但未登記者不提供糧食。

這布告寫得夠大白話了,希望不會有人耍小聰明,故意等在從東原府往北的路上。

作為兵部的一員,魏時本來的職責應該是負責管理這些士兵的,但是作為新記賬法的提出者,魏時被太子安排去負責登記這事兒。

照樣還是表格,清楚明了,方便查找。

這麽多的流民,但是負責登記的只有魏時自己,後邊跟著的十幾個官員,都是負責查找戶籍的,一府的戶籍,哪怕是按照一州一縣分的清清楚楚,找起來也不是個簡單的事兒。

尤其是這些流民各地的都有,這個縣的,那個村的,根本就沒什麽邏輯規律可言。

所以魏時這個下筆的人並不是很累,畢竟他並非是一刻不停的在那裏寫,總是要等人把戶籍找出來。

流民裏頭很少有單獨一個人的,不是說拖家帶口一大家子,但基本上都有親人作伴。

這在戶籍上一查就能知道,而在登記的冊子上也都記錄著呢,方便管理說的就是這個,身家底細都在官員這邊兒可以查看,本身對於流民來說就是一種制肘。

誰還能是天生地養出來的,總有親人朋友吧。

東原府的人口統計在戶部那裏,將近有五十六萬人,但這些人裏也不全都是災民,底蘊足的人家還不至於到餓肚子、沒存糧的程度,又有產業在此地,自然是不會搬遷到別地去。

還有一部分流民早就已經走出東原府了,湧進京城的那麽多災民裏,應該有一部分就是東原府的,京城有其他地方,肯定也有,說不定已經有人往北邊去了。

整整十日的功夫,被登記在冊的流民只有十一萬人。

得,就帶著這些人走,對於剩下的人來說,也算是減輕了負擔。

從東原府往北走,到未受災的地方,跟往南走比起來,其實要更近一些。

但是再近,帶著這麽多的人,又都是流民,身體不好,沒有馬匹騎,沒有馬車坐,只能步行。

這速度就可想而知了。

光是做飯都得費老鼻子勁了,那麽多口大鍋同時煮,都是粥飯,裏邊什麽糧食都有,雜七雜八的能吃就行。

廚子全都用起來了,官員們也沒什麽好講究的,除了跟災民用的不是同一口鍋之外,吃的東西都是一樣的,就連太子也不例外。

有的粗糧糙到咽下去都拉嗓子,可照樣也得吃,總不能把這些東西挑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浪費糧食,那是要遭天譴的。

魏時是頭一次跟太子面對面坐在一個地方吃東西,明明兩個人之前也沒什麽來往和交情,論官職,魏時在這裏頭更不能算是高的。

可好像什麽事兒,太子都更喜歡安排他去做,連用膳都能湊到一塊去。

大抵應該是因為他跟太子是……同齡人吧,同一年出生的,他十九歲,太子也是十九歲。

喝著極為簡陋的粥,魏時不免有些慶幸,自己也算是有先見之明,來的時候準備了不少的肉幹,不然的話,光靠這些粥,是真吃不飽。

太子和其他的官員應該也有準備吧,出行要帶的東西,除了日常用品之外,就只能是吃的了。

太子的碗筷都是從宮裏帶出來的,碗是明黃色的,花紋精致,筷子是銀色的,應該是用銀子做成的,吃東西的同時還能驗驗毒,也算闊氣。

這麽精致闊氣的碗筷,吃的卻是糙米粥,看著太子從容淡定、一點都不為難的樣子,魏時也是挺佩服的。

他一個小官宦家的庶長子,吃起這樣的粥來,都覺得有些難以下咽,人家天潢貴胄,看起來倒還是沒什麽負擔的樣子。

許是注意到了魏時的打量,太子還頗為貼心的解釋了一番,“孤幼時也吃過糙米飯,跟這也差不了多少,所以倒也不覺得有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