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一更(第2/3頁)

給一個正五品的官職又如何,許是年紀相同的緣故,也可能是確實為魏時的才華所折服,反正他還是挺想讓這人到東宮做屬官的。

‘早有安排’,魏時和太子自然都心知肚明,這安排是什麽,不過其他人聽著就雲裏霧裏了,包括這些考官的在內,也不知道太子跟魏時打的什麽啞謎。

不過應該也快知道了,一般瓊林宴進行到最後,皇上封官的旨意就該到了。

不是哪個人都像魏時一樣這麽怕麻煩,新科進士裏頭也有想抱住太子這個金大腿的,聽太子這話的意思,狀元郎是不能去東宮了,那正好啊,正好少了個壓在他們上頭搶官職的。

跟魏時略說了幾句話之後,太子便端著酒杯往後走了,從榜眼到探花兒,再到傳臚,一直往後,很是禮賢下士的樣子。

不過這說話是說話,杯子裏的酒就沒再換過,說到高興了,便抿一抿,沒什麽感覺,酒杯就一直端著,不往嘴裏巴裏送。

雖說是差別待遇的有些明顯,不過,眾人還是可以理解的,三元及第到底是跟旁人不一樣,更別提魏時還是這一屆進士當中年紀最小的一個。

有這份榮譽和能力在,得了太子另眼相待,旁人也說不出別的來,總好過靠著裙帶關系,得太子厚待來的好吧。

太子並沒有待到最後,一圈走下來,就連三甲的進士都一起略問了幾句,這才放下酒杯。

“孤在這兒你們也都放不開,再加上前面還有事情,就先告辭了。”

太子告退,跟他來時的陣仗一樣大,尚未授官的進士們仍要跪拜,幾位考官只要拱手行禮便可以了。

這跪來拜去的,魏時著實是不太習慣,魏家規矩小,祖母年長,平日裏已經很少再見小輩了,除了過年的時候開祠堂祭祀之外,平時基本上是不會行跪拜之禮的。

這幾日猛不丁的跪拜了這麽多次,不管是從心理上,還是就身體上來說,都很難適應。

可以想見,做了官之後,這些跪拜禮是必不可少的,不過官身總好過白身,一介白身,見了七品知縣都需要下跪,那才不舒服呢。

既是文科的瓊林宴,酒過三巡,作為此次的考官之一,會試的主考官,白石景便提議要賦詩,不光是新科進士要賦詩,他原本是打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都是科舉出身,他們這些考官也應當參與進來。

不過除他以外的幾位官員,全都推辭了,弄得他也不好參與進去了,否則顯的就跟他要賣弄自文采似的,只得作罷。

白石景是破例才作為這次的考官,其他幾位就不一樣了,雖都在翰林院待過,可壓根就沒呆幾年,走的主要還是實幹的路子,官位都比白石景要高。

不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剛剛入仕途那會兒,讓他們做幾首詩,也並非什麽難事,可到了如今這時候,再讓他們賦詩,不是寫不出來了,而是心境不一樣了,到了幹事兒的時候,幾首酸詩頂什麽用。

不是真愛詩文的人,很難在忙碌的情況下,也保持作詩的習慣。

關鍵是對絕大多數人而言,讀書科舉不過是入仕途的踏腳板,真心喜愛者寥寥無幾。

魏時應當是隨了大部分人的,上輩子的時候,他很是愛這些之乎者也的古文,但是寒窗苦讀十幾年之後,這份喜愛之情就剩不下多少了。

今兒回去他就改變作息,不用再早起晚睡了,以前用來科舉的書籍,最近幾年都不想再翻了,當然給孩子做胎教的時候例外。

他現在自個兒想讀的書,除了一些遊記,就是市面上流行的話本子了,等把這些都看厭了,再找些史書來看,總歸是不會再去看什麽詩集、題冊了。

今兒就當是最後一次作詩吧。

會試的時候以春為題,今兒瓊林宴上,則是以秋為題。

秋風、秋雨、秋果、秋鳥、秋日的豐收,能寫的東西太多了,魏時從前練習過不少,現在隨隨便便就可以從腦海裏抽取一首寫出來。

這樣的事情他做多了,別指望一個於詩賦上沒多靈氣的人,可以隨手寫出來多麽優秀的詩篇,每一次考試上的詩賦,他寫上去的都是自己私底下練好的,已經修改過很多次的詩賦。

當然,也不光他一個人這麽做,只要詩作沒有外泄,這就在規則允許的範圍內,只不過要想回回題目都是自己練過的,那私底下要費的絕對不是一時之功。

既然是最後一次,魏時就沒有從腦海裏,隨便扒拉一首精修過的詩出來,而是現場發揮。

左右這名次都已經出來了,詩作的水平如何已經影響不了什麽了,以後他就可以像今日的這些考官們一樣,只看著別人作詩,自己作為品鑒者。

事實上,等把詩稿都交上去之後,這些考官們連評詩的活兒都不做,而是全都給了白大人,這裏面可沒有什麽阿諛奉承的成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