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一更(第2/3頁)

停筆的時候,距離最終的交卷時間,只剩下一炷香的功夫了。

魏時擡頭,明晃晃的兩個人影就立在正前頭,也不知道是什麽時候過來的,更不知道這二位剛剛有沒有下場巡視。

能穿明黃色的人,還可以到貢士們考試的保和殿來,也就只有當今和太子二人了。

魏時早在先前就有這個心理準備,一則是當今注重科舉,據說每次殿試都會親自過來一趟,當然,待的時間長短就不一定了。

二則,這次恩科,畢竟是為太子選人,太子新立,東宮需要的人手不僅多還要精,從會試的題目上來看,太子是真打算從這一批的新科進士當中選出人才來。

是以,當今和太子會來,應該說是在眾人的意料當中。

只不過魏時剛剛實在是太過專注了,以至於忽略了外界的環境,也就沒注意到這兩位大boss是什麽時候來的。

這會兒趕著時間寫完了策問,魏時心裏頭的輕松愉悅感要遠大於見到皇帝的激動。

看到題目的時候,心裏頭還有些躑躅,但是當這篇文章完完整整的寫完,反倒是有了信心。

他提出的這些條條道道,還是有依據的,並非是憑空杜撰而來,而且也頗具條理性和完整性,應當還算是一篇不錯的策問。

從來都沒有親自治理過地方的魏時,這會兒當然是信心滿滿了,多少年後,當他終於被外放做父母官的時候,治理一府之地,再回頭看自己的這篇策問,還真是……慘不忍睹。

實際上,皇上和太子已經來了有大半個時辰,在這九十六名貢士當中,轉了右轉,哪個人的文章都看了,尤其是前十名的。

太子這會兒還是比較興奮的,終於可以完整的組建自己的班底了,而且底下的這些都是驚才艷艷之輩,難怪昔日唐太宗會發出‘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的感概,他現在站在貢士們前邊兒,也有自動感慨。

皇帝臉上的表情還能端得住,但心裏邊著實是有些一言難盡,這次殿試的題目是太子出的,他也不能說什麽,畢竟這事兒他已經放權給太子了,又基本上是給太子挑的人。

可這題目,不是說考察不出貢士們的水平來,問題是太能夠考察出水平來了,一些大的題目上,這些故事們說些治國之策,還能侃侃而談。

越是這種看似比較小的題目,暴露出來的問題就越多,太子年紀輕,又是剛剛入朝堂參政,看不出來這些問題很正常。

但是他和那些即將要閱卷的大臣們,除了一直待在翰林院沒怎麽管過事兒的白石景之外,這樣的文章放在眼前,哪哪都是漏洞,哪哪都是問題。

總之是一言難盡,看這樣的策問,本身就是一種折磨。

當然了,要是忽略掉內容,只看文采的話,那絕對是沒有什麽問題的。

太子現在不就如此,他在下邊溜達了一圈,太子也跟著溜達了一圈,看到的東西是一樣的,想到的東西就肯定不一樣了。

終於把試卷收上去了,貢士們是餓著肚子走出的保和殿,這會兒身上除了饑餓感,就是精神高度集中後帶來的疲憊感,哪怕已經走出了宮門,也實在是沒什麽精力聊天討論了。

略了說了幾句話,跟大家夥告辭之後,上馬車的上馬車,上轎子的上轎子,總歸是沒什麽力氣再折騰了。

魏時這會兒就想睡一覺,完全不似會試放榜那日,還要在街上走一走,醒醒神。

考完的人都輕松了,雖然還有些等待成績的忐忑,但該使的勁兒都已經使上了,這會兒真沒什麽可做的了。

留在宮裏頭批改試卷的大臣們,可就真真是難過多了。

策問,不同於詩賦和雜文,比起文采,更重要的是內容,尤其是在科舉考試當中。

當今注重實幹,科舉選士的基調也早就已經定下來了,那就是選能幹事兒的,這一點要比能寫錦繡文章更重要。

所以他們不能只看文采,要說文采,但凡是能被選進來的貢士,那就沒有差的,最主要的還是要看內容。

治理一縣之地,要從哪幾個方面著手?

這策問題目太過具體了,還真是為難大家夥了,遠要比會試的策問難得多,這些學生們練的大都是這種宏觀上的大題目,遇到太過具體的策問題,可不就傻眼了嘛。

如今他們這些人也只能是從矮個子裏拔將軍。

魏時就是那個從矮個子裏頭挑出來的將軍,本來嘛,在接連拿下解元、會元之後,基本上就是板上釘釘的狀元,不管當今喜不喜歡這麽個好兆頭,當臣子的,自然都樂意在錦上添這麽一朵花。

更何況,這一次的文章,魏時雖然寫的不夠出彩,但是跟其他人比起來已經是佼佼者了,把他列為頭名,大家也是都同意的,包括太子之舅白石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