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一更

進宮的各項禮儀,魏時在自家府上,就已經提前學過了,不過在殿試正式開始之前,九十六名貢士都被領著教了一遍規矩。

作為會元,魏時是站在最前頭的,正式開考之後,並不見皇上,幾位主考官倒是站在一邊,魏時的座位也是最靠前最中間的位置。

最前面這一列,便是此次會試的前十名,左右兩邊都是魏時不認識的人,應該就是白鹿書院的兩位同年了,看上去也是還是挺年輕的,也就是二十歲左右的樣子,這些座次就是按照成績來排的。

想來就算是不看書案上貼著誰的名字,習慣這樣排序的人,也可以輕而易舉的推算出考生在會試當中的名次來。

殿試是只考策問,所以不管是試卷,還是官方提供的紙張,加起來都不是很多,不像之前會試的時候,量太多了,需要仔細記住順序,免得到時候慌裏慌張的把順序給放錯了。

殿試的題目跟會試的大氣磅礴比起來,要‘小’很多,讓貢士們做這樣的策問題目,應該說要更務實一些,更能夠考察出水平來。

如果要管理一縣之地,要從哪幾個方面著手?

這一批貢士雖然大部分都會進入東宮做屬官,但是將來也是有可能被外放做父母官的。

不過俗話說的好,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尚未入仕途的貢士們,在此前的很多年都致力於讀書考科舉,就算有想要日後為一地百姓謀福的人,沒入仕途之前就想這些,未免有些太早了。

最近這十幾年來,在當今繼位之後,策問題目可以說是五花八門,不管是教書先生,還是應考的學生,都根本就摸不著朝廷的脈絡。

各個方面的都有,跟以往很大的不同就是不再拘泥於書本上的東西,不再辯證的問什麽禮與法的關系,也不會問本朝哪位皇帝的政績如何,避免了寫一些歌功頌德的文章出來。

策問題目出的都很切合實際,學生們私底下練習的時候,自然也就是偏這個方向的。

不過實際要解決的問題實在是太多太多了,而想要真正解決一個問題要研究的東西也太多了,根本就不可能做足萬全的準備,可能把每一個題目都練到。

就像這次出的題目,那就更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治理一縣之地,所需要的官職不過是正七品知縣而已,對這些貢士而言,並非是什麽遙不可及的事情。

而且這裏面有一部分人初入仕途,官位就要高過正七品,即便是外放,那也是比知縣品階更高的官。

這看起來似乎並不是一個難題,怎麽都能寫出幾條道道來,但是誰也沒有十足的把握,畢竟誰也沒有真正的管理過一縣之地,在此之前也甚少有人研究過這些。

有朝廷的邸報和民間各種小道消息,足以讓貢士們對本次會試的前十名有所了解。

所以坐在魏時左右和後面的這些人,全都知道今年新出爐的會元,乃是一位七品知縣之子。

雖說現如今在國子監讀書,可這才來了幾年,幼時肯定是跟在父親身邊長大的,耳濡目染之下,了解的東西也會比旁人多。

這運氣,也是沒誰了,想羨慕也羨慕不來。

被羨慕的魏時,實際情況也沒有比大家好多少,就算是充做嫡子教養的那些年,他也沒有耳濡目染接觸過這些。

一來,父親從來都不會把公務帶回家中的,二來,他從未去過縣衙,自然也就不可能接觸到這些。

在燕縣的時候,他連朝廷的邸報都沒有看過。

如果這次的策問題目是如何管理一州之地,那魏時還是稍稍有些把握的,因為他在柳州城的時候,是真的曾經見到過大伯處理一些簡單的公務,而這些事情大多也從來都不會避著他和堂兄。

只不過這一次的題目是關於一縣之地的治理,而並非是一州之地。

雖說這兩者之間一定有異曲同工的地方,但是差別還是很大的,縣一般都是隸屬於州的,管理一個州要注意到的問題更多,可管理一個縣,問題雖然不多,但要非常的細化才可以。

魏時對這方面也是門外漢,他既沒有真真正正的管理過一個縣,之前也沒怎麽收集過這方面的資料。

只能是把之前看大伯管理柳州城的經驗照搬過來,然後篩選一部分,再慢慢的細化,最終將條理化的能夠形成一個整體的方案拿出來,寫出一篇策問。

這應該是魏時寫策問,用稿紙用的最多的一次了,草稿確實沒有打的,因為時間實在是來不及了,再把一個完整的方案羅列清楚之後,魏時都直接在正式卷面上答題了。

因為事先已經想的足夠細化和全面了,所以落筆的時候就沒有多少遲疑了,行雲流水,這句話還沒有寫完,下句話在腦子裏就已經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