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第3/6頁)

再次,青苗貸的借貸人,可令其不得離開本鄉本土,否則可論罪,在這樣的借貸條件下,青苗借貸人的年利率上限可適當降低。但行商、海商借貸則另外規定。

最後,朝廷在公證借貸關系時,同時收取相當於借貸額5%以下的契稅,這是在農民的承受範圍之內的。但於此同時,取消朝廷收取的青苗錢管理費,統一納入契稅中。如此,朝廷反而可從大量的借貸活動中厘稅,其收益決不會低於青苗錢管理費。取消青苗錢管理費,則實際上減少了青苗錢借貸人的經濟負擔,而對於大額的商業信貸,由於存在單筆稅額上限,也不會形成嚴重的負擔。

如此改變的目的在於,一方面限制借貸雙方的惡性,而讓雙方都得好處;一方面,可擴大朝廷稅收來源;對於社稷來說,限制了災荒年或高利貸毒瘤可能形成的土地兼並,減少流民的可能,一定程度上保障朝廷課稅的土地數量,也減少大夏丁口成為豪族隱奴。”

趙清漪心想:在現實世界看穿越小說《新宋》時,男主的改良青苗法優越於王安石的青苗法,她這個穿越男主基礎上的進一步改良,推行開來也優於穿越男主的方法。《新宋》中男主因此法石破天驚、大書特書,被朝臣引為治世奇才。後來雖也有弊端,但是任何一項政策都不會是完美的,只有現實條件下最合適的。

她趙清漪此時可不想出將入相,但是沈俊偏偏是當官的,在古代,拖家帶口的還有任務,獨自去浪跡江湖絕對是下策,只好博眼球找靠山了。

徐晟不禁站了起來,頓了頓,朝趙清漪抱拳,道:“趙娘子高見呀,孤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趙清漪揖手道:“太子殿下胸懷寬廣,不以草民女子之身為忤,竟能聽草民淺見。”

徐晟這才醒悟過來,她竟是女子,但是他心情激蕩竟是忘了。因今上龍體欠安,又只有一子,太子已經插手許多政事。而王朝盛世之下的隱憂自然已經能夠感受到了,畢竟本朝立國已近七十載。這是每一個封建王朝度過中期後必然會出現的問題,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王朝逃出這種命運的。而徐晟雖然沒有什麽後世的歷史觀,作為一個從小精心教養長大,勤奮好學,志向遠大的太子,他也明白自己接手江山將會面臨的內憂外患,腹有新政之打算,卻因前朝的失敗,也不敢輕言變法。

徐晟頓了頓,問道:“那麽趙娘子怎麽看募役法?”

趙清漪道:“其實其根本還是一個錢字,如果朝廷有足夠的錢,雇傭勞役,也不需要另外征收免役錢。”

徐晟問道:“那朝廷如何更有錢。”

趙清漪道:“民富則國富,每個臣民有更多的生存資源,那麽按照同樣的稅率交給朝廷的稅自然更多。”

“如何民富。”

“草民說個例子,就以種地、紡紗、織布、打鐵為例……”趙清漪將分工和生產效率的理論以淺顯的方式說出來,並用算術證明。

在場之人無不驚駭,這道理不深,卻從無人這樣思考。

“這樣臣民付出更短時間的勞動,但生產出更多的東西,而朝廷可以更多的臣民財富為基準課稅。當然,這需要比較久的時間,但這是治本的,如果是要短期內應急的,草民倒也有幾個法子。”

“趙娘子請坐,孤願聞其詳。”徐晟原也是聽嬸子堂妹和一個婦人竟然聊起民生和前朝變法,好奇之下才且一聽,原是並不看重女子,但那見解卻實在是犀利獨到,便是他身邊的近臣也沒有這樣的認知,他有一番志向,自然被吸引。此時更收起了輕視女子之心。

趙清漪謝了坐下,道:“草民幼時曾見一老人,得他贈一本士大夫可視之為奇淫技巧之書,因家父是個秀才,這種書草民是不改告知他的。但是草民長大後,卻覺也許可行,不過手中無人無錢,又是背負夫家、被婆母嚴加管制的女子才難以實現……”

趙清漪舉了個例子,以制造磷肥的工序為例,這個在古代還是可行的,她再以自己曾經是農婦為由說明磷肥的作用。

“若有田者出錢向朝廷買這種肥料,朝廷就多出收入,每畝田產出提升,朝廷也能多出稅來。但是行不行,做了才知道,也要時間。”

“那農田水利法呢?”

“草民讀書時曾經讀到前宋時有冗兵之憂,不知本朝如何?”

“你是說讓沉冗之兵去修農田水利?”

趙清漪也拿出諸葛亮隆中對的態度來,有機會就把握才是真英雄。蘇秦張儀諸葛亮都有一張好嘴,他們行,她為何不行?

“其實還在一個錢字。朝廷禁軍和北防重要,自然不能動,但是水患農田多的南方洽沒有這個問題。朝廷冗下的就是這些兵,不裁並不是很需要這些兵,而是恐這些兵源無業之人流入民間釀成匪禍。若是將其改編為隸屬工部的水利施工隊,原來戶部拔的軍餉改為施工銀,那麽朝廷就節省了開支。而施工銀一半預付,一半撥於地方,等工程完成後,地方官看到按要求完成的水利工事時才付另一半款。兩方相互制衡,以防貪腐和豆腐渣工事。但是這前提也是地方年度水利工事預立項,報於朝廷,朝廷核準立項再合理安排施工隊下去做事。工程出事第一責任人是驗收的地方官,一來工部的施工隊不是好欺的,該給的錢不敢不給,二來為了自己的烏紗他得好好監督驗收,且有參本之權,三來施工隊想要收到另一半錢,只有做好自己的水利工事,負責項目的工部官員想升官也要看住這個項目。不過還有個前提,施工隊要學習建築和水利,這可以請教地方。其中肯定是有問題的,做了才知道,但我想比原來十之八九入貪官之口好些。殿下可以先在一府或一省試驗,總結利弊,揚長避短,再推行兩省,三省。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革新之事不可操之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