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最傻最天真

“這並非出我的私心,黃大人你也是江西人,你也會從中受益。”

方孝孺堅持要改革,“歷朝歷代,只有出身原籍不能回老家當父母官的規矩,唯我大明朝禁止籍貫是江南的官員在戶部為官;歷朝歷代,無論在哪裏,率土之濱,王土之內,大家都交著同樣的賦稅,唯有大明朝的江南重賦,這不公平,不公平的事情就應該改變,如今正是改變的大好良機。”

從道理來講,方孝孺的改革主張沒毛病,是撥亂反正、消除歧視、是政治正確,但是正確的東西,未必就是對的。

黃子澄的想法相反,“沒錯,我是江西人,如果要減稅和消除戶部對江南籍官員的限制,對我有利,我也能少交稅。但是方大人不要忘記了,人皆有私心,如今朝廷官員大多靠科舉取仕了,南方人歷來就善於考試,人數遠遠高於北方人,朝廷官員大多是南人,唯有戶部因高祖皇帝的制衡之策,都是來自北方的官員,一枝獨秀,現在要插進去南方官,豈不是人為制造矛盾,讓官員們互相

扯皮?讓北方官員和皇上離心?方大人,吃到嘴裏的,讓人家吐出來,誰會心甘情願?”

“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江南土地富饒,百姓富裕,高額的田稅他們交得起,且都交了三十五年。北方、西南、西北的稅賦加起來都不如江南一塊地方。名義上是只削江南不公平的田稅,實際上會讓國家稅收至少減少五分之一,現在又在打仗,這其中的虧空誰平?軍隊要糧草,官員要發俸祿,都要依賴稅收,所以這種虧空,戶部必然會用全國都加新賦稅的方法,來彌補削減的江南重賦。也就是說,江南的虧空,要其余地區的百姓來補,這是變相的加賦。這不是逼著三地百姓投向反賊燕王陣營嗎?”

通俗一點講,就是一家有四個兒子,老大江南最有錢,交的家用最多,其余三個兒子窮,交的家用少。突然,父母說老大太委屈了,你和三個窮弟弟以後每個月都交一樣的家用吧。

本來是把以前不公平變成公平的好事,但人世間的事情,不是加加減減就能說得清楚。

家用減少了,但是家裏生活品質不能下降,為了保持原來的生活質量,父母就必須把家用公平的分攤到每一個兒子身上。

老大當然高興了,求之不得,反正他最後還是少交錢,但是三個窮弟弟本來就窮,交了之後更窮,而且以前窮的心安理得,誰叫江南大哥命好,擁有最富庶的土地呢,可是現在窮都窮得酸水直冒,都怨父母偏心,不把窮兒子當兒子看。

是父母偏心嗎?不是。父母這樣做簡直不要太公平,太正確,但是從人性、人情和現實上講,父母的絕對公平,是一種變相的偏心,三個窮兒子必定會與父母離心。

黃子澄說得唾沫橫飛,句句有道理,建文帝聽了進去,頻頻點頭。

但是方孝孺依然鎮定自若,努力把建文帝拉進自己的主意:“改革,永遠不能滿足所有人的利益,面面俱到,只要是滿足大部分人的利益,就是正確的改革。正因朝廷官員大多數都來出自江南,所以我才提出裁去戶部禁止江南籍官員任職的門檻,如此一來,就能得到大部分官員的擁護。”

“還有削減江南重賦,主要是幾乎高於其他地區三倍的田稅,江南是賦稅重地,田稅卻不是重頭戲,靠著商稅,鹽稅等支撐,稍微調整一下,不會像黃大人說的那麽誇張,其他地區立馬要通過加稅來彌補江南田稅的虧空。而且,現在雲南那邊安穩,新移民在那裏安居樂業,開墾田地,每年的稅收總數目都在增加,黃大人,我們要樂觀一點,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啊。”

“更何況,京城就在江南,皇上削減江南的稅收,必定會贏得江南人民的支持,皇上樹立威信,得民心,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

黃子澄聽罷,氣得跳腳,“在科舉制度以前,都是舉孝廉或者貴族世襲當官,所謂上品無寒士,下品無貴族,等級森嚴,窮人家的孩子想要當官,難於登天,需要巴結貴族,得到舉薦,貴族家的孩子生下來就是官,當時推行科舉取仕,不也照樣削去了大部分官員的利益嗎?為何隋唐冒著政治動蕩的危險也要強行推行科舉取仕?不就是為了打破貴族壟斷,能者居之嗎?”

“方大人只顧著南人官員的前途,所謂滿足大部分官員的利益,和當年維護貴族世襲的官員不是一樣的嗎?南人北人都是大明的百姓,都有機會當官,莫要有門第戶籍的成見,洪武三十年科舉南北榜案,新科狀元慘遭車裂之刑,這才過去了三年,方大人就忘記了嗎?”

洪武三十年進士科,經過會試殿試兩輪角逐,最後上榜的五十一名進士,全都是南人,一個北方人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