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爆款(第3/3頁)

何況這出戲演到趙五娘吃糠那段,唱詞生動悲慟,極有感染力,馬皇後,孫貴妃等在戰亂時期吃過苦頭的娘娘們皆面露動容之色,紛紛紅了眼眶。

到了羅裙包土葬公婆時,席間多有落淚者。

宮廷大戲沒有胡善圍區區一個七品典正的位置,她遠遠站在一個亭子下,抱著暖烘烘的手爐,獨自一人看著遠方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戲台。

北戲的配樂多是琵琶古箏,南戲的配樂多簫管,聲音綿長,故隔著老遠,胡善圍都能聽見樂聲。

恍惚中,她變成了戲台上的趙五娘,先是“軟怯怯的孤身己”,再到羅裙包土葬公婆後,毅然抱著琵琶上京尋夫的蛻變。趙五娘的痛苦,膽怯,希望又絕望,在絕望裏尋找新的希望,她感同身受,因為她有相似的經歷。

她親手推薦了《琵琶記》,等同將自己無法愈合的隱痛親手一點點撕開,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然後用力擠出膿血,疼都不能呼吸,擠膿血的手一刻都不能停,必須全部擠出來,隱痛才會消失,舊傷才會真正愈合。

她親手將過去軟怯怯的胡善圍一刀刀捅死了,戰勝了自己,從此以後,若再有人提到未婚夫,她不再一擊即潰,籠罩在往事的陰影中無法自拔。

或許那時候,她只是淡然的付之一笑吧。

不知不覺中,亭子裏的胡善圍臉上有了一抹笑意,她不會再為過去流淚了。

戲台上,《琵琶記》唱到了最後一曲《永團圓》:

“……共設華筳會,四景常歡聚。顯文明開盛治,說孝男並義女,玉燭調和歸聖主。”

一個歷經曲折最後大團圓的故事以“歸聖主”為結尾,洪武帝龍心大悅,對《琵琶記》大為贊賞,笑道:“《五經》、《四書》,就像布帛糧食一樣,家家都有。高明的《琵琶記》,如山珍海味,富貴榮華家不可無,以後每日都演幾出。”

教坊司伶官忙道:“遵旨。”

洪武帝又道:“《琵琶記》是南戲,不便傳唱,教坊司用琵琶古箏箜篌等便於彈唱的樂器重新配樂,譜以弦索,重新出一個院本,推行到民間,以教化世人之用。”

果然,胡善圍的判斷是對的,這部戲稍顯說教的缺點,正好是洪武帝喜歡的優點。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何況洪武帝還說出“富貴榮華家不可無”的話,官員誰敢不聽?紛紛請戲班唱高明的《琵琶記》,這部在元末因沖突不夠“爽”,過於說教而幾乎默默無聞的南戲,成為了明初“爆款”大戲,風頭無戲能及。

南戲從此登上大雅之堂,開始成為宮廷戲曲,《琵琶記》也成為南戲之祖。

洪武帝對《琵琶記》愛不釋手,下令以後每天都要聽後,依然意猶未盡,問教坊司:“這部戲是誰選的?”

教坊司伶官忙道:“宮正司胡典正極力舉薦,《琵琶記》才得以在冬至日進演。”

一個七品典正,平時入不了皇上的眼,洪武帝對這個頗具慧眼的女官很好奇,說道:“宣胡典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