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爆款

“怎麽了?胡典正不喜歡?不喜歡的話,我們就不演了。”戴著綠頭巾的伶官膽戰心驚的問道。

教坊司的官奴,男性皆戴著綠頭巾,或者綠帽,不能和良家通婚,只能娶女官奴為妻,子女世世代代都是奴籍。

而教坊司的女性除了宮廷演出,有時候還要去官家宴會裏演出甚至陪席勸酒,所以現在盛行把老婆在外面有野男人的丈夫戲稱為“戴綠帽”。

胡善圍深吸一口氣,說道:“改了一天的戲,腦仁疼,今天就到這裏,本子我留下,明天再演。”

伶官覺得《琵琶記》有戲了,大喜,“謝謝胡典正,明日我們一定好好演。”

胡善圍拿著書回到宮正司,尚食局的陳二妹提著一個食盒來串門,來找寫文書的女秀才黃惟德,她從食盒裏拿出各種各樣的吃食,胡善圍都沒見過。

陳二妹是廣東番禺人,聽說黃惟德也來自廣東,小時候與家人失散,被歹人拐騙為奴的經歷後,很是同情,經常來和黃惟德說話,幫她追憶童年的記憶,或許能夠幫忙找到家人。

陳二妹先是嘰裏咕嚕說了廣東各個地方的話,問黃惟德是否有印象。

黃惟德如聽鳥語,搖頭,覺得都陌生。她記事起就被拐到南京,說的是金陵雅言——雅言,是通用語的意思,和文雅無關,類似現代通行的普通話。始於南北朝時期東晉朝廷東渡,定都建康城(現在的南京),為了南北地區的融合,頒布了以北方洛陽音和吳語結合的金陵雅音。

大明開國,洪武帝頒布了《洪武正韻》,是中原雅言和金陵雅言的結合體,俗稱南京官話。陳二妹這個廣東人時常翻閱《洪武正韻》來糾正她經常引人發笑的音調。

黃惟德對廣東各地方言沒有反應,陳二妹還不死心,今天又親自下廚,做了幾個地方特色小菜提過來,說道:“人們會忘記家鄉在那裏,但是對味覺的記憶是很難忘卻的,每樣菜你都嘗一嘗,說不定味覺能夠喚醒你兒時的記憶。”

其實黃惟德自己早就放棄了,無奈陳二妹天生熱心腸,少不得每樣都夾了幾筷子,吃到一塊菱形有九層米皮似的東西壓在一起的糕點時,停下了,沒有嘗下一道菜,而是拿起來端詳片刻,繼續吃著這道糕點,直至吃完。

“就是這個了!”黃惟德放下筷子時,已淚流滿面,“我恍惚記得有人一層層的將糕點撕開喂給我。”

陳二妹大喜,說道:“這是九層糕,廣東佛山南海一帶的風物,或許你就是從那裏來的,我寫信給家裏,要他們去這一帶打聽一下黃姓、曾今外出逃過難、丟失過女童、和你的年齡能對得上的人家。”

宮廷禁止和宮外私下通信,但並非表示和家人斷絕聯系。逢年過節的問候,或者家裏至親去世等消息是可以寫信互通消息。

只是在信件出宮入宮前時需要通過尚儀局的審核,檢查信中是否有透露宮廷秘聞等違禁話語,並留档才能送出去,每個人一旦進宮,就沒有隱私可言了。禁的是“私下”,通過宮廷審核的,不算觸犯宮規。

能讀得起書、並且能通過女官考試的女性,必出身大戶人家,陳二妹的家族接到信件後去找個人還是方便的。

眾人都為黃惟德高興,胡善圍看這溫情的一幕,心想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過去的傷痛,才能成就今日的胡善圍。

她一直都在逃避那個絕望卑微的胡善圍,可是卻對《琵琶記》裏“軟怯怯不濟事”的趙五娘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她看到了自己——曾經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遠迢迢不回來的夫婿”上的胡善圍。

未婚夫給了她多大的希望,就給她帶了多大的絕望。又因這份不堪重負的絕望,讓她毅然背水一戰,走向了考女官這條路。

若不能直面傷痛,又怎麽能徹底走出傷痛呢?

胡善圍定了定神,翻開《琵琶記》。

和民間常見背叛父母和妻子的蔡伯喈的版本不同,這裏的蔡伯喈是個全忠全孝之人。

蔡伯喈和妻子趙五娘婚後恩愛,照顧雙親,是個好丈夫好兒子。但是蔡父一定要兒子上京趕考,博得功名。在孝道的驅使下,蔡伯喈告別家鄉,上京趕考。

考中狀元,皇上賜婚,將牛丞相之女牛小姐嫁給他。因要忠於君權,蔡伯喈被迫娶了牛小姐,給家裏捎信,卻被小人誆騙,在家鄉苦等的夫妻妻子並沒有收到家書,反而遭遇饑荒,趙五娘以糟糠充饑,將白米讓給公婆,公婆死後,以羅裙包土,安葬公婆,抱著琵琶上京尋夫。

各種機緣巧合下,牛小姐知道了賣唱的趙五娘是丈夫的原配妻子,被趙五娘孝順堅定所感動,自願促成了趙五娘和蔡伯喈夫妻澄清誤會,將正妻之位讓出,屈居二夫人之位,一家團圓,蔡伯喈帶著兩個賢妻回到老家,衣錦還鄉,重新下葬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