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肆章 三甲(第2/2頁)

宋知春有意為他解圍,拍了手笑道:“總歸是件喜事,小五去平安胡同看看你姐和姐夫在家沒?跟他們說一聲,我定了萬福樓的席面,等會咱們一家子為念祖好好慶賀一番。”

萬福樓是京中最好的酒樓,樓裏的廚子主攻淮揚菜。

淮揚菜十分講究刀工,刀功比較精細,尤以瓜雕享譽四方。菜品形態精致,滋味醇和。在烹飪上則善用火候講究火功,擅長燉、燜、煨、焐、蒸、燒、炒。原料多以水產為主注重鮮活,口味平和清鮮而略帶甜味。素有醉蟹不看霞、風雞不過燈、刀魚不過清明、鱘魚不過端午的說法。

著名菜肴有清燉蟹粉獅子頭、大煮幹絲、三套鴨、軟兜長魚、水晶肴肉、松鼠鱖魚、梁溪脆鱔等。其菜品細致精美格調高雅,平日裏都是座無虛席。每年的春闈秋闈過後更是一席難求,宋知春還是提前好幾天使了雙倍的銀子才訂下的。

一行人趕到酒樓時,就見裏三層外三層地人頭攢動,看熱鬧的人比吃飯的人都多。小五是個唯恐天下不亂的性子,忙擠了進去抓了一個人問了一下,卻原來是今科會試的前三名在此聚會。萬福樓老板向來精明,自不會放過這等好機會,立刻就把消息放了出去。

會試的頭三名,只要不是太過離譜十之八九就是殿試的狀元,榜眼,探花。這些都是正經的文昌星下凡,不但那些老百姓,就連那些榜上有名的貢生們,聽了消息後也不分貴重齊齊圍了過來。

這回的三甲是直隸籍舉子許圃,劉知遠,浙江籍舉子陳英印。自科考以來,南榜中進士的舉子一向比北榜的舉子多,豈料這回前三甲中竟有兩人是直隸府的。所以酒樓裏北地的舉子們自覺揚眉吐氣,齊整站在一起為許、劉二人助威。

文人們聚會不外乎就是喝酒鬥詩,萬福樓的老板將庫房裏珍存的酒水不要錢一般搬了上來。不但要讓新科進士們喝個痛快,更要讓諸位文昌星在店內留下墨寶,日後在街坊四鄰面前也有了一兩分誇耀的資本。

宋知春使了大價錢定的位置果然好,正正對著二樓的熱鬧處。

傅念祖寒窗苦讀十年,今日才感到稍許松快,和小五小六兩兄弟站在一起興致勃勃地看三甲鬥詩。當筵賦詩的規矩頗大,不成則罰酒三杯。有時不是一人作一首詩,而是每人聯詩兩句作對子。也有時每人聯一句湊成一首詩的,接不上則罰酒。

文人們自小就關在書房裏,因其讀書時講究背誦養成了特殊的記性。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元曲、李杜詩蘇辛詞早已背得爛熟。口頭行酒令往往隨口引用其中的一些句段,東拉西扯左連右接,湊合而生新意,聯續以成文章,非慧心難為。

那位浙江籍舉子陳英印看起來年紀大些,便站起身第一個開口道:“單禾本是禾,添口也成和,除卻禾邊口,添鬥便成科。諺日:寧添一鬥,莫添一口。”這個酒令中規中矩,只能算是穩重。

一個十五六歲生得極好的半大少年站了起來,略略走了幾步道:“單羊本是羊,添水也成洋,除卻水邊羊,添易便成湯。諺曰:寧吃歡喜湯,莫吃皺眉羊。”這句酒令卻是頗有新意別有雅趣。

傅念祖見這少年才思如此敏捷,不由大感納罕。心想難怪自己會名落三榜,單就這份應變就不如多矣。

小六擠了過來笑道:“這便是京中有名的神童劉知遠,他自幼聰慧過人,聽說無論什麽樣生僻的書,他看一遍就能強記於心。有一回他與同窗玩笑,同窗新作了一篇文章,本來得意至極。他只是大略看了幾眼後道,這篇文先時是某某寫的,他早就可以倒背如流!”

“同窗不信,結果這劉知遠果然將文章背得一字不差。他那同窗一氣之下,將新作的文章撕成兩半,以為自己夢中所得的佳作不過是撿拾先人牙慧罷了!劉知遠見人怒了,才將原委老實道出。”

傅念祖少到京城,對此種學院典故聽得津津有味。正待細問,就見最後一位衣飾華貴的男子站起來大聲道:“單莫本是莫,添犬也是獏,除卻犬邊獏,添手便成摸。諺曰:紅袖招招,到處摸摸。”

大堂中的眾人面面相覷久久不敢言語,沒想到前三甲裏……竟然還有這種天真得不諳世事的人才,竟然當著這麽多人的面吟誦艷詩,這份膽識當真是令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