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第4/7頁)

崔浩左想右想,找不到合適的理由。

他覺得,不是北涼人瘋了,就是沮渠蒙遜實在是一個梟雄,在死了兩個嫡子的情況下,用犧牲和親的公主甚至第三個嫡子來換取北涼政局的平穩過渡,將王位順利傳到最適合延續涼國生存的三子沮渠牧犍身上。

如果真是這樣,沮渠蒙遜的心性之涼薄,手段之毒辣,簡直就讓人發指。

“這不可能吧,北涼三位世子都是孟王後之子,送嫁的將軍也是孟家人,怎麽可能讓沮渠菩提在路上出事……”

幾個大臣議論紛紛。

“就是,五千虎賁軍,加上路上俘虜的盧水胡人,這樣的隊伍要在路上出事,光迷路可不行。難道北涼想要出兵?除非有全殲的把握,只要走脫了一點風聲,就等著滅國吧!”

“沮渠蒙遜是不是年老昏聵了?”

“使團有危險的可能多大?”拓跋燾最重視的兩個兄弟被困在北燕,自己最得力的手下又有可能陷入了陰謀之中,拓跋燾已經有了磨刀霍霍的沖動。

“我怕,是有八成。而且,如果真是如我想象的,北涼大概不想留活口了,所有知道內情的人都不可能活下來被我們抓住把柄。”

崔浩臉色越來越難看。

“如果不是迷了路失了水源,就是路上有大軍埋伏,不然以花木蘭和虎賁軍的實力,北涼的人馬還不至於讓使團吃虧。”

古弼和劉潔等人倒覺得事情也許沒有他想象的那麽可怕,欽汗城的駐軍還沒有傳回消息,使團也沒有消息,一切都是猜測,而猜測就沒有北燕如今確切的戰報來的緊急。

所有人都勸說拓跋燾先處理北燕的戰況,先把龍城拿下,滅了北燕,而涼國那邊可以派出一支大軍去欽汗城打探消息順便迎親,如果無事最好,有事就直接拿著聖諭以替使團報仇的理由發兵,逼迫北涼投降。

一個是戰爭,一個是外交,都是博弈,誰輸誰贏,最終看的還是實力。

一天連得兩個壞消息,拓跋燾根本無法繼續再朝會了,他看了看滿朝文武,斟酌一下後,又重新回到了禦座之上。

眾臣知道他要做出結論,已經做好了“舌戰”的準備。但人人也都知道拓跋燾如今的心情極壞,一旦勸諫的不好,很可能被拓跋燾成為發泄的倒黴蛋。

拓跋燾看了看崔浩,又看了看古弼,開口說出百官們耳朵聽出老繭的一句話。

“朕要禦駕親征,親自前往北燕,以解龍城之危。”

百官:(痛哭流涕)……不可以啊陛下!危險啊陛下!君子不立危墻之下啊!

眾將領:(摩拳擦掌)選我選我選我!

“眾位不用再勸諫我,此時我禦駕親征是最合適的。如今已過秋收,糧草豐盈,除龍城外,北燕和魏國之間的道路已經被打通,糧道無虞,有出征,必定能鼓舞士氣。高句麗國小力弱,見我禦駕親征,一定會聞風散膽,退避到遼水之後……”

拓跋燾言之切切。

“我心意已決,各位不必多言。我走之前,會立拓跋晃為太子,令其監國。”

拓跋燾拖延已久的問題今日突然被解決,百官大吃一驚,立刻有人看向賀賴家的族人。

賀賴家出身的官員面色不亂,似乎早已經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

百官的內心已經快要崩潰了,拓跋晃如今才五歲,他監國?說是監國,實際上就是在龍椅上放個擺設,掌著他父親的印信,沒事蓋蓋章罷了。

拓跋晃很少在百官面前出現,連宗室都接觸的少,這下他們一想到要開始各種哄小孩,頓時皺起了一張哭臉。

崔浩和古弼兩人則是已經在心裏預測起來,到底誰會留下來輔助監國。

照理說,出征這種事應該是崔浩隨軍,古弼輔國,但現在秋收的事情已經結束,崔浩留下來為太子立威才是迫在眉睫,畢竟太子年幼,負責輔助的大臣必須要有足夠的能力和魄力。

古弼能力是有,但性格固執,手段不如崔浩圓滑,並不是最好的人選。

拓跋燾也是這麽靠了了一番,才做出自己的選擇。

“大軍出征後,令太常崔浩、尚書令劉潔、宜都王穆壽輔佐太子,竇太後掌管二十四軍殿虎符,守衛京城。文武百官需各司其職,由太子主持朝政,裁決日常事務。”

百官:(內流滿面)可是他才不到五歲啊陛下!

眾將領:(頭痛)怎麽又是竇太後掌虎符啊!天天向老太太回報軍事郁悶壞了有木有啊!

拓跋燾禦駕親征之意已決,剩下來的時間就在討論隨軍的人選、後勤的安排、大軍北上沿路的補給、抽調的民夫等等。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立刻有不少官員知道這兩天他們吃住大概都要在宮裏了,還有些將領盤算著家中還有多少私兵可以一起隨軍前往,家裏那些子侄可以去混個軍功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