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第3/4頁)

難怪這時代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除了年輕人平時見不到面以外,但凡有為青年也沒有時間戀愛,只能先成親後戀愛恐怕也是個原因。

拓跋燾的大選沒過去多久,京中又出了一件大事。

北魏尚佛,在魏國早期立國時,曾經不知道國家該如何發展才能長治久安,試過很多的法子,以佛教的理念教化萬民也是一種。當時漢人士族並未大量出仕,佛教在北魏初年得以快速發展,平城內外有上千座佛寺,信仰佛教的貴族不知有多少。

在這種氛圍下,大量的鮮卑貴族造像、抄經、立碑,在山崖上開鑿佛洞等等,對後世有深遠影響的“魏碑體”,便是源自於當時社會環境下大量建造佛像、佛寺、佛碑和石刻的需求。

寇謙之是個天才,也確實是有本事的人,才能在當初佛門一家獨大的情況下硬是走上層路線殺出一條路來,給道門一次發展的機會。

儒學在魏晉時期幾近破敗,當時玄學和黃老之學才是主流,延伸至北魏時期,從崔浩到其他漢人高士,皆是取儒家之皮毛,用道家之骨肉,行法家之精髓,道門和漢人利益想結合,才得到儒家和佛家分庭抗禮的地位。

原本這種分庭抗禮是勢均力敵的,直到北涼高僧曇無讖隨著使團前來,最後歸附了魏國,托身於護國寺為止。

曇無讖是天竺來的高僧,北涼以佛治國,有一套自己的制度。北涼的國情比北魏還要復雜,境內馬賊流寇眾多、各民族經常起義,胡族生性彪悍,動輒殺人,整個國家亂成一團。

所以沮渠蒙遜采用“佛門”來教化百姓,讓他們信仰佛教、愛護性命,又說北涼王是佛祖托世引渡眾人成佛雲雲,基本已經像是政教合一的局面了。

而曇無讖,便是沮渠蒙遜抱有極大希望的國師人選。

在這個時代,一個人可以撐起整個宗教或學說的天才是極為罕見的,寇謙之是一個,曇無讖也是一個。

他是天竺人士,所學極雜,又精通佛法,他幫助沮渠蒙遜在北涼推行古印度貴霜王朝時期的制度和文化,讓沮渠蒙遜很容易就讓全國人們都信了佛,也信了他。

曇無讖到了北魏後,立刻被拓跋燾保護了起來,不但護國寺裏每日都有守衛保護他,而且還賜給他大量的金銀和佛器,協助他安心的在寺裏翻譯經書、宣揚佛法。

整個中原的僧人聽說曇無讖在平城,都紛紛上京來見他。劉宋的高僧聽說曇無讖來了北魏,甚至冒著極大的危險翻越國境,就為了能夠見曇無讖一面。

曇無讖不但翻譯佛經,還常常給拓跋燾講述發生在天竺的故事。此時的天竺也曾經歷過動亂、各種教義之爭,發生在天竺的事情能給拓跋燾一些關於治國的啟示。

連拓跋燾都認為曇無讖學識深厚,那麽前來拜訪的達官貴人、善男信女就更多了,曇無讖的聲望在北魏一下子到了驚人的地步。

甚至有些直接朝中上奏,希望拓跋燾幹脆賜封曇無讖為北魏的“國師”,以免曇無讖之後又開始四處遊方,不能長久的留在魏國。

雖然這件事後來被拓跋燾駁回了,但曇無讖所在的護國寺卻成為了香火最鼎盛的一間寺廟,並且有諸多的鮮卑貴族開始自發供奉與他。

只是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京中開始漸漸傳出不少謠言。有些人宣揚曇無讖是“妖僧”,說他在北涼時自稱會一種“男女雙身法”,其實就是房中秘術,北涼的女人無不為了得子而向他求教。

他將這些秘術教給北涼王沮渠蒙遜的公主和媳婦,是以北涼皇室淫亂不堪,男男女女互相采補已成常態,曇無讖更是經常以身示範,教導他們男女交合的要點。

除此之外,還有謠言傳出曇無讖留在北魏是為了伺機接近拓跋燾,好伺機行刺魏帝,給北涼以喘息的機會。

曇無讖精通毒術和咒術,在北涼做國師做的好好的,突然入了魏境、自請入宮,又開始想方設法的獲得拓跋燾的認同,很難不讓人產生聯想。

這些謠言幾乎是以鋪天蓋地之勢傳遍平城,而起因正是因為拓跋燾進行大選,許多人家悄悄拜訪曇無讖,想要得到傳說中那“雙身法”的秘笈、或是希望參選的女兒能學會“雙身法”而固寵才被揭露出來。

拓跋燾雖然喜歡女人,但性格其實比較保守,對於這種“房中術”之類的事情不怎麽感興趣。

這個時代消息不通,拓跋燾又不是篤信佛教之人,以至於平城中有許多貴族從各種渠道知道了曇無讖會這個,他卻不知。

等拓跋燾從白鷺官那裏得知京中開始瘋傳曇無讖“妖僧”的名頭時,事情已經發展的不可收拾了。

重用擅長各項技術、又精通經典的僧人那叫求才若渴,重用擅長“房中秘術”,以隱晦之事固寵的僧人那就是“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