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長安離平城不過幾日的距離,而賀穆蘭動用的是白鷺官的情報系統,快馬+飛鴿,速度更是極快,所以幾乎是拓跋素前腳到了長安,後腳平城已經接到了這邊的消息。

來自長安的消息,讓整個朝堂有了一次大的震動。

夏國的國都是統萬城,可在漢人的心目中,長安和洛陽的地位甚至比平城還要重要。從拓跋燾打下夏國開始,朝中已經有無數個文官上奏請求過遷都洛陽或長安,均被拓跋燾給打了回去。

拓跋燾不願意遷都的原因和他不願意自稱“朕”的原因一樣,如今雖然要以漢制治理國家,但他心目中的國家並不是純粹的漢,也不是純粹的胡,而是古往今來都沒有過的一種全新政權,所以他不能全靠著漢人的舊制或者全靠著鮮卑人的習俗來治理國家。

長安和洛陽這樣的中原腹地雖然好,但鮮卑族的根本卻在北方。

平城位置不好,土地貧瘠,經常有旱災或者雪災,可卻是北方諸國的中心,無論是監控北方六鎮還是調撥周圍的兵將都比洛陽和長安容易的多。

如今天下初平,高車人和柔然人剛剛進入漠南,北方又有許多胡族蠢蠢欲動,天下也沒有平定,他若去泰山封禪再遷都長安或洛陽,就等於他自詡漢人正統,莫說鮮卑宗室和魏國的胡人們怎麽看,就算一直和他隔江而望的劉宋怕是都無法接受這樣的局面,要大舉出兵。

要知道劉宋之所以能屹立不倒,吸納無數賢臣名士歸附,憑的就是“正統”之名。要是他成為中原霸主,就算為了爭奪“正統”,劉宋也不會在估計顏面上的“平衡”了。

還有北燕、北涼、庫莫奚、吐谷渾……

他還沒有收復整個北方,統一中原之前,是不會考慮遷都和封禪之事的。

可這些道理,漢臣們都明白,卻不願意聽。

拓跋燾明白,他們會效忠鮮卑人,其實是因為鮮卑如今在北方最強,他們背後都是高門大族、家族勢力,其中牽一發動全身,為了保全族中,為了發展勢力,為了子弟的前途,哪怕他們再不願意為胡人效命,也要努力把這個國家治理的更好。

因為只有國家強了,他們才會強起來。否則魏國成了一塊砧板上的肉,這些在魏國國土上立足的“士族”,隨時都可能土崩瓦解,就猶如當年的“王謝”。

可這些人太想得到“正統”的名望了。他們都知道南方的漢人是怎麽說他們的:

——“衣冠禽獸”、“胡族走狗”、“數典忘祖”。

鮮卑族從漠北興起一來,到他拓跋燾手上,幾乎已經統一了黃河流域,可雖然他們建立起了空前強大的魏國,可是他卻無法解決自己入主中原後的合法性問題。

從魏國前身代國立國之日起,鮮卑族和東晉、劉宋以及北燕等各國之間展開了長期的正統之爭。

為了這個,拓跋燾的祖父甚至用盡一切辦法論證自己是黃帝後裔,從血緣關系上和鮮卑族同源,鮮卑祖先是黃帝最小的兒子昌意的後代,受封到大鮮卑山,以此封地為號,稱之為“鮮卑”。

可是中原地區的史籍沒有記載,北方的民歌和傳說雖然有理有據,中原人就是不認。

除了這個,拓跋家幾代君主都在文化上尊儒,重用中原地區的有學之士,光拓跋燾自己,就至少下了三次詔令,讓各地推薦“有才有德”的士族做官,成了魏國各級重要官員。

拓跋燾對漢人的重用,造成朝堂上漢人和鮮卑人幾乎分庭抗禮,國家的國力蒸蒸日上,各地的士族紛紛歸附,可到了一些敏感問題的時候,這些漢人卻像是入了魔一樣齊心協力的要推動起來,就算他是皇帝他們也不肯屈服。

比如說,一定要殺了禍害亂了長安的王斤以儆效尤;

比如說,長安即使不能作為都城,至少也不能有弱於統萬的地位,否則任何人去了長安一陣糟蹋,長安遲早不保。

這些漢人對長安的重視猶如對洛陽的重視。鮮卑人得到洛陽城的時候,洛陽幾近戰亂,幾乎已經是廢墟了。這些北方的漢人士族親吻洛陽的土地,跪拜洛陽的先祖,憑借著他們的力量才讓洛陽重建了起來。

無數士人甚至自己掏錢掏人,在重建之前,在鮮卑治下的士人們遍訪南邊的建康城,還有些把家中在漢晉的藏書取出來作為參考,想法子重新恢復當年的壯觀。

只是洛陽城敗破的太厲害了,當時人力和物力都不允許,所以無論北方的漢人們如何努力,現在的洛陽也不過是一座規模不大的主城而已。

即使如此,多少大族偷偷在洛陽附近置產,多少士人推動洛陽成為魏國的首都,便知道漢人們對“正統”的重視。

許多人都知道,當年崔家和盧家發動所有士族推動對劉宋和夏國的戰爭,為的其實就是這兩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