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後事

乾清宮大殿中,應召而來的內閣諸人以及六部大小九卿的高官們列班右手,陽武侯薛濂等勛貴站班左邊,駱養性單獨站在階下偏中位置;崇禎高居龍椅上,李二喜侍立一旁。

溫體仁出列奏道:“啟奏聖上,前番山東巡撫朱大典、河南巡撫玄默上本告急,言及兩省旱情嚴重,多處府縣已現流民,且人數與日俱增。臣與內閣同僚商議,已命戶部下撥銀錢二十萬兩,令二人設法購糧安民;可兩省人口眾多,些許銀錢恐於事無補。再者旱情持續之下,當地有糧大戶俱是囤積避災,有銀也難買到糧食。臣等以為,是否以漕運分流,賑濟災民?還請聖上處斷!”

兩省的旱情正在蔓延開來,因為莊稼絕收而不得不逃難的流民越來越多,幸虧盧象升率軍將流賊趕出了河南,不然在流賊的裹挾下,大多數人為了一口吃的會選擇盲從,這樣流賊的隊伍肯定迅速壯大起來。

內閣的策略是用北運的漕糧在山東分流,就地賑濟災民。這個方法倒是可行,但不能太多。漕糧直接關系到京畿地區的穩定,每年四百萬石糧食都是直接供給京城及周邊地區的,要是中途分流過多,那京城百萬人口怎麽辦?

雖然一年多來,在打井抗旱、曬糞肥田、修渠引水等措施下,皇莊及京城周邊地區的糧食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只是起到了對漕糧的補充作用,現下根本擔負不起完全滿足京城人口所需糧食的重任,還需大量的漕糧來解決吃飯問題。

崇禎兩年來一直為此做著準備,他知道現在的旱情還會擴散蔓延,而且會持續長達數年。

鄭家的船隊已經往北地運送了大約三十余萬石的大米,並且購糧將會連續不斷的進行下去,崇禎已自內帑中拿出了二十萬兩的銀子,用以支付鄭家的購糧和運費。雖然比鄭家實際支出少了許多,但這種姿態必須要做出。

按照鄭芝鳳的說法,這些糧食就不要朝廷給銀子了,全當鄭家捐輸就可。但人家是做生意的,銀子來的倒是很容易,可也不能無休止的索取,那就成了訛詐了。保護私產將會是以後改革的重大舉措之一,這個惡例不能開。

崇禎點頭道:“溫卿辛苦了,朕會自內帑中撥銀三十萬兩,從江南、廣東等地購買糧食以濟北地;漕糧今年可分流五十萬石出來,多了怕是會禍及京畿;鑒於災民日漸增多,朕已命漕運總督沿運河修建四座大型糧倉,兩省相應府縣官員要組織災民向運河移動,一是可以就近賑濟,二是有了人手,可以組織疏浚運河及其淤塞河道,並借運河水勢興修溝渠、開荒拓田,以便安置災民。”

溫體仁施禮道:“聖上此策甚佳,臣等回去後便會給兩省行文,促其盡快照辦!”

左都禦史李邦華出列奏道:“啟奏聖上,臣以為,為防賑災中出現貪腐行徑,督察院應遣禦史巡視此事,倘有官吏漠視朝廷綱紀,欲從賑災錢糧中撈取好處,禦史便可依律嚴懲!”

崇禎贊道:“李卿所言甚是,不僅督察院要派禦史巡視,朕也會命廠衛遣人巡查;天災已是難免,人禍更需防範!退朝後李卿便擇選幹員即刻啟程前往,若有貪贓枉法者,四品一下可以當場處斬!四品以上由廠衛逮治入京!”

李邦華領旨退回班列。廠衛雖然令人不喜,但威懾力還是很大的。禦史言官居於明面,廠衛則在暗中巡查,兩者可以互為補充。

崇禎眼瞅著侯恂似有話要講,遂果斷的想將話題轉移到英烈祠上面。還沒等他開口,侯恂已經搶先出列開口道:“啟奏聖上,老臣聞聽施憲台返京,此次江南之行應當收獲頗豐吧?”

崇禎知道這老貨聽見風聲準備伸手要錢了,無奈之下開口道:“施卿確實剛剛回轉,退朝後朕會著人往太倉銀庫送去一百萬兩,侯卿盡可安心便是!”

侯恂樂滋滋的退了回去。現在只要查抄贓銀,侯恂必來分贓,在他看來,皇帝就是頭大肥羊。崇禎想到剛得來的銀子,還沒捂熱就得交出去一份,心裏自是舍不得,可人家也是為了朝廷,不給真是說不過去。

崇禎接著道:“現今各省相繼出現旱災,內閣當未雨綢繆,盡早擬定對策;一旦大股災民出現,即刻采取有效之方略妥善安置。眾卿不可有任何輕視之心,山陜流賊之禍尚在眼前,絕不可使其再現!”

諸臣皆是行禮稱是。皇帝的話並非危言聳聽,現在流賊勢頭剛被遏制住,若是不好生想法安置新出現的災民,誰也不敢保證山東、河南有沒有人造反。

崇禎繼續說道:“朕原先所提建英烈祠一事,眾卿齊聲反對,朕亦知曉眾卿所思所慮,故拖延至今未得成建;奈何朕所言已在軍中廣為流傳,倘若朕食言而肥,今後朕如何取信天下?今日眾卿俱在,那就再議一議英烈祠之事,此事不能再拖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