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分權,控財!(第2/3頁)

“如今大權在握。”

“卻是在借此,將天下政權的大權徹底攬在自己身上。”

“所謂槍杆子,顧名思義,就是軍權。”

“皇帝的威信,很大部分,其實是來自軍隊,只要軍隊在皇帝的控制下,那皇帝就能始終把持朝政。”

“讓所有人忌憚跟臣服。”

聞言。

嬴斯年若有所思。

嵇恒又道:“至於刀把子,則是有清理朝臣以及斧正天下的能力。”

“錢袋子,則是錢。”

“筆杆子,大秦過去相對是有些忽視,尤其是獨尊法術之後,對於輿論的控制力其實是有所降低的。”

“輿論同樣是一種權利。”

“公權力。”

“而這部分,也是掌控天下的必經之路,唯有將這四樣全部控制在手中,才算得上真正的大權獨攬。”

“只是並不怎麽容易。”

“就扶蘇而言,他想集權,提高自己在軍中的影響力,降低軍中將領對軍隊的影響。”

“故想對軍隊做些改變。”

“不過他並沒有明白,該如何掌握軍隊,也沒有真正的理解,該怎麽對軍隊做調整。”

“大秦的軍制該變。”

“不過應當是進行統一的改變,從上到下,裏裏外外的改變,因為扶蘇不是始皇,他固然在這邊積累了不少的威信聲望,但依舊是達不到始皇的高度。”

“軍中士卒對他這位皇帝,有敬有畏,但若是談及忠心,願意為扶蘇赴湯蹈火,恐就未必了。”

“因而大秦軍制的改變,不該只盯著些許蠅頭小利,也不當注重於削弱軍中將領對軍隊的控制力,而是當從制度上做改變。”

“從制度上限制將領的權力。”

“而這明顯是扶蘇沒有考慮到的,但若說扶蘇真的沒有考慮過,倒也未必,只是扶蘇一時半會想不到好的主意,所以就有了這封書信。”

“想從我這尋求方向。”

嵇恒輕笑一聲。

嬴斯年尷尬的笑了笑。

嵇恒道:“扶蘇的想法其實是沒錯的,只是他對軍隊的是涉獵較少,並不知軍隊的運行情況,霧裏看花,作為一個門外漢,自然想不到什麽好的限制辦法。”

“但其實很簡單。”

“分權!”

“將現有的軍權,一分為二,分為對內跟對外,兩者涇渭分明,不得朝堂許可,不能輕易越界。”

“對外為國防軍,負責大秦邊疆穩定,主要以對外戰爭,防禦匈奴,百越等邊疆勢力。”

“對內則以安保軍為主。”

“用以鎮撫內部,這裏面又做一定的區分,從地方的亭卒,再到郡縣的士卒,再到鎮壓地方叛亂的軍隊,等級分明。”

“借此將內部兵權,一而再的分化,各級也都由不同的朝臣控制,並不會集中到一個官署。”

“大秦的軍制其實本就有所考慮。”

“雖然大秦有一個太尉的官職,但太尉本身是調不動兵的,一切都以虎符為準,甚至都不是太尉,大秦任何將領沒有虎符都無權直接調兵。”

“太尉的主要職能,是負責對士兵進行征發和訓練,運輸糧草以保障後勤,各處關塞的防務等等,也必須有皇帝授權,太尉才能領兵出征。”

“因而太尉官職是高。”

“但手中真正掌有的兵權,反倒不及郎中令跟軍中的將領,地位高但權力是有一定削弱的。”

“這其實也是必然的。”

“一個身居高位的大臣,既控制著軍權,又有極高的身份地位,這如何不讓皇帝忌憚?”

聽到嵇恒的講解,嬴斯年恍然開朗,也一下明白了其中關鍵,想靠提防將領去避免兵權旁落是不現實的。

唯有分權。

讓將領手中權力不能集中,這樣除非所有軍隊都叛變,不然朝堂實在是掌有兵權的。

而是軍權內外兩分合情合理。

在對內作出細致劃分,對外的大軍,同樣做一些分權,身份地位威望高的將領,並不直接領導大軍,只掌有大軍的名義控制權。

想真正調集軍隊,必須得皇帝開口,拿著虎符才能調兵,不然只能在軍隊內部做一些動靜。

我麾下將士的士卒,並不意味著是我的士卒。

就是靠著這種分權,讓軍隊始終被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並不能再為外界染指。

而且若是內部生亂,則可直接派國防軍鎮壓,若是國防軍有問題,則可以拍內部的軍隊去討剿。

這樣朝廷始終有余地。

“夫子高明,學生佩服。”嬴斯年一臉崇敬,若非嵇恒說出,他恐根本就想不到,還能這麽操縱兵權。

見嬴斯年一臉激動,胡亥咧嘴一笑,他當年跟扶蘇,又何嘗不是這樣?佩服的都快五體投地了。